■ 陈智锐
金秋时节,走进离省道西港线约3公里的华安县沙建镇汰口农场移民新村,笔直的水泥路宽敞又平坦,路两旁的景观树高大挺拔,微风一拂,舞姿翩翩,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犹似在对行人评头论足。走在村主干道,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替代了昔日矮小破旧的老厝。
“以前一到晚上到处一片漆黑,出门都要打手电筒,自从有了后扶好政策,村庄‘大变样’,道路更宽更干净,还装了路灯,晚上亮堂堂的,走家串户也更方便了,生活真是好呀!”在华安县沙建镇汰口农场移民新村,谈起几年来身边生产生活的大变化,村民们是赞不绝口。
汰口农场新村属沙建镇辖区内国营农垦企业汰口农场的4个作业区之一,现有库区移民140户560人。1971年,因建设山美水库需要,当地村民只得背着行囊,拖家带口,远迁各地,其中200多人被安置在汰口农场新村这片沃土。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汰口农场新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属村财空壳村,移民多以种田维持生活,一家十几口人拥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瓦房内,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进入新世纪以来,该移民村的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村内各种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为落后,特别是村内道路和各种环境配套设施的建设没有及时跟上。“那时候,村主干道狭窄得连两辆摩托车交汇都很困难,更别说开小车了。”汰口农场移民新村支部书记郑德志形象地说:“以前村里到处是猪圈、旱厕,走在村里,总有一股难闻的味道,特别是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还有各种乱倒乱放的生活垃圾,简直是‘脏乱差’都凑齐全了。”
自2006年起,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汰口农场新村累计实施项目28个,后期扶持资金1133万元。去年,移民新村被确定为市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实施了宅前屋后路面硬化、房屋立面装修、污水管道、挡土墙等项目。
“40多年前,我们一家三口人搬到这里,后来慢慢增加到十几口人,都挤在土房子里,房子没法建,更别说装修。”62岁的陈幼治回忆说:“现在生活好了,装修房屋外墙,政府还给补助,1平方米给补100元呢,真是多亏了后扶好政策。”
如今,该村家家户户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建起“小洋房”,买小车,全村小车就有70多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在县道X583汰口至沙建镇区段边上,原本是个垃圾乱堆的边坡地,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为此,该村投入120多万元库区后期扶持资金,为村民们创建了文化活动中心,村民闲暇时可以在那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还有唱歌、跳舞……
“乱扔乱倒的现象不见了,水沟也不堵了,污水也不‘乱窜’了,现在真该叫‘美丽乡村’了。”村主任郑宗泽一脸喜悦地说,整个村子真是“大变脸”,小村庄也实现了环境的美化、亮化、净化。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移民局的政策支持下,汰口农场新村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移民补助资金,实施宅前路面硬化3000多平方米,实现路面的整洁;累计架设路灯40盏,实现村主干道的亮化……”汰口农场党支书李珠斌介绍说。库区移民新村环境美了,移民群众心乐着。
“去年,我收到县移民局一次性发放的4000元助学金,解决了学费问题,我念大学也更加有信心了。”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就读的陈立敏说。
陈立敏的助学款源自于县移民创业园的租金收益。“按照有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收益分配办法,把移民创业园的项目收益重点用于移民的助学、重特大疾病救助,让移民实实在在受益。”县移民局局长李复浩说。
2015年,华安县移民局先后出台《华安县库区重特大疾病救助实施办法》和《华安县库区移民助学实施办法》。截至10月底,全县已补助移民在校大学生59名,发放助学款15.3万元;救助特重大疾病移民14人,补助4.2万元。
“去年,我领到了3000元的助医款,真是多亏了后扶的好政策,缓解了我的就医压力。”因患病治疗花费十几万元的郑治平是汰口农场新村首个享受移民助医款的人。
如今的汰口农场移民新村,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屋顶上的“安”字库区移民标志成为家家户户统一的必备装饰,寓意着安居乐业,生活红火。当地村民总是说:“新村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好了。”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