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移民开发局局长 蔡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寄语八闽“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省移民开发局牢记嘱托,孜孜不怠,紧紧抓住建成库区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不放松,以“三严三实”为准绳,严实谋划、真抓实干,取得了“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省移民开发局适应新常态,秉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思改革谋求创新蝶变,抓工作力求协调推进,谋长远注重绿色永续,用政策叠加开放联动,增活力实现共享发展。全面聚焦库区民生,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以此提供强大动力与根本保障,开创“十三五”全省库区移民工作的新局面。
机制活:立足创新激活移民的政策优势
机制创新,是近年来省移民开发局开拓工作的一个热词。从移民安置到后期扶持、从小型扶助到避险解困、从项目管理到资金安排……无处不是机制创新的演绎。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与规划实施机制创新是移民工作整个机制搞活的“龙头”,为此,省移民开发局一方面是靠前指导服务。如对永泰抽水蓄能电站、漳浦朝阳水库、平潭综合实验区防洪防潮工程等12个拟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线了解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情况,逐地逐个项目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及时审批审核。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征地实物调查大纲、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实行容缺受理、即报即审。再一方面是开展学习取经。赴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学习好做法、好经验,为破解难题、又好又快做好我省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征地补偿标准上突出改革创新。征地补偿标准能就高的不就低,做到同库同策、同地同价,进一步保障好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移民搬迁安置与推进新型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移民的住房质量、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均得到根本改善,变安置为安居,生产安置上采取长期补偿、城镇置业等安置方式,拓展二三产业安置渠道,使移民从业和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就业技能和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推进移民更好地共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和移民工作需求导向是福建移民工作的亮点。省移民开发局在后期扶持项目与资金管理方面寻求突出机制创新。
省移民开发局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核心举措,以清权、放权、确权为重点,厘清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把该放的下放,该管的管好,确保了移民资金和项目始终运行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
简化管理程序。将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项目的增补和年度计划的变更,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逐级上报审批改为县级直接上报省级审批。
实施归并管理。在项目前期文件编制上,将技术简单的工程类项目和货物类、服务类项目的前期文件缩小到一个实施方案。
明确验收主体。实行“谁建设、谁验收”,把项目验收管理权限交给项目责任主体,加快推进验收工作。
以“平安库区”为载体的库区治理机制创新在全国取得标杆式成效。为了推动制度创新,我省库区十多年来以深化“平安库区”创建为载体,遵循法定处理途径,把握职能管辖界限,依法依规化解库区移民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保持了全省库区社会持续稳定的良好势头。以强化源头防控、化解突出问题、完善创建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为重要手段,库区社会治理呈现了稳定和谐的新态势,全国其他许多省份复制推行的库区社会治理就是以福建的探索为蓝本。
产业优:精准扶持让移民民生持续改善
省移民开发局针对库区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产业优质、精准扶持、全面小康为攻坚目标,后期扶持扶助凸显了民生改善的新业绩。培育库区新产业,发展库区新业态,促进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全省库区民生持续改善,全面建成库区小康社会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
在打造移民创业园上下功夫。宜工则工,在南靖、华安、沙县等适宜工业发展的地方,建设19个库区移民工业创业园。宜商则商,在尤溪、泰宁、连江等适宜商业发展的地方,建设39个库区移民商贸创业园和实施商业店面购置及水电站入股等项目。宜旅则旅,在泰宁、清流、屏南等适宜旅游业发展的地方,建设3个库区移民旅游创业园。
在发展设施农业上下功夫。发展花卉种植设施,在三明市永安等地建设8个库区规模化鲜切花塑料钢架大棚。发展蔬菜种植设施,在莆田市仙游等地建设11个现代蔬菜种植大棚。发展食用菌栽培设施,在宁德市古田等地集中连片建设25个食用菌栽培房。发展智能温室设施,在南平市延平区等地建设百亩智能温室。全省移民村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5万亩。
在完善基础配套上下工夫。道路配套方面,实施库区生产区道路项目162个,进一步改善库区生产耕作条件。水利配套方面,实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6个,进一步改善库区农田灌溉条件。重点路桥建设方面,支持重点库区的路桥项目建设,进一步解决了影响库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问题。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培育移民合作社,对以移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移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省共有移民出资的合作社190个,出资总额6000万元。培育新型农村移民,以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为移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库区新型农村移民。培育示范户,以评选“移民自主创业模范”为载体,在全省库区选择100个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移民户进行重点培育,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库区移民创业发展。
抓规划编制,提升后扶质量。“十三五”后期扶持将在认真总结评估“十二五”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目标上抓精准。把全面建成库区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后期扶持扶助工作谋篇布局的战略目标。二是对象上抓精准。切实打牢农村移民人口核定这一后扶基石,全面准确核实农村移民人口,仔细甄别扶持对象,进一步夯实规划编制基础。三是问题上抓精准。坚持问题导向,既摸准全省库区面上收入低、环境差、短板多、能力弱的问题,又弄清山区和沿海、老库区和新库区存在问题的程度与特点,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投向上抓精准。针对存在问题,集中力量实施移民致富增收、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创业帮扶、移民脱贫解困、移民社会事业“五大工程”,定向改善库区民生。
移民富:精准发力补齐库区的贫困短板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移民,使移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富裕,精神生活更富有。
透过数据看变化,可以直观体现全省移民管理机构聚焦库区民生,提升移民群众获得感的成效。据福建省调查总队统计:2015年全省库区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85元,同比增长10.9%。一是着力增加生产性收入。全省去年共投入移民资金3189万元,实施种植大棚、食用菌标准房等设施农业项目8个,实施生产道路项目89个、硬化121公里,以发展生产促增收。二是着力增加财产性收入。全省共投入移民资金17000万元,实施以移民创业园建设、商业店面购置为主要内容的资产型生产开发项目12个,以资产租赁促增收。三是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全省共发放移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785万元,带动银行贷款资金14449万元,有效解决了1825户移民创业贷款付息重的问题。投入移民资金3000万元,培育10个库区旅游示范村,发展库区旅游经济,以创业帮扶促增收。
“移民富”的内涵,更能从全省异彩纷呈的“移民文化”中充分体现。一方面从硬件上推进文化中心建设。在300个移民人数较多的移民村全部完成建筑面积在800-1200平方米的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较好地发挥了移民精神文化生活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配套完善文体设备。在已建成的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配套建设“移民书屋”,为每一个移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脑、音响、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进一步满足移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再一方面是丰富移民文化生活。以创建“文明库区”为载体,以镇村为单元,组织开展歌舞、戏曲、武术、花会、球赛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移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省移民仍存在人均收入低、生存环境差、创业能力弱、社保覆盖窄等几个突出问题的贫困移民群体。2011年,我省在全面深入调查贫困移民的存量的基础上,经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全省共有11557户46230个贫困移民的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贫困线下。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省“十二五”采取“五个一批”方式帮扶贫困移民,完成脱贫32477人,提升贫困移民的获得感。
省移民开发局为此打造了“五个一批”。一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会同省财政厅出台了《福建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缺资金有生产开发和生产经营项目的贫困移民,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予以帮扶。5年来,全省共有2533户贫困移民办理贷款29457万元,为推进贫困移民“造血式”扶持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二是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将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贫困、不搬迁难以摆脱困境的2251户7961个贫困移民,纳入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范围,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教育培训保障一批。在职业技能培训上,采取重点倾斜政策,2011年以来,全省共投入移民资金610万元,让移民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共有3467人贫困移民得到了扶持。在实用技术培训上,5年来,全省共投入移民资金1521万元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发展生产,增加了移民生产性收入。在移民职业教育上,2011年以来全省共投入移民资金109.2万元,通过教育培训,发挥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四是临时救助解决一批。健全因病因灾救助制度,对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和期限。每年投入移民资金600万元,对4623个贫困移民,采取慰问、救助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摆脱困境。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目前我省贫困移民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的约有4484人,已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决胜“十三五”,实施精准扶持是根本。“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省库区移民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加大力度、倾斜扶持,解决好特殊困难移民群体生产生活突出问题,兜住民生保障底线,补齐库区发展短板,绝不让水库贫困移民掉队,确保贫困移民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生态美:抓环境整治建设库区美丽家园
生态是我省的一大优势,坐落在全省各地的库区山水更胜一筹。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有库区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才能实现库区永续发展。
以逐村推进、整村推进的方式实施库区美丽家园建设工程。近年来,在全省移民村开展以“清理村庄环境、梳理规范管线、修缮房屋立面、配套基础设施、绿化美化村庄、加强长效管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一是围绕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清除乱搭盖、乱堆放,清理村庄道路、公共场所、房前屋后垃圾,做到人畜分离、地无浮土;认真梳理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缆线,做到横平竖直、布局合理。二是围绕整治房屋“裸破残”。对裸房统一进行粉刷或贴砖装饰,对房屋屋顶进行部分“平改坡”,对破损的墙壁进行修葺,做到墙无残壁,宜居美观。三是围绕整治基础设施“少缺弱”。完善村内道路、沟渠、照明、公厕等基础设施,对房前屋后路面进行硬化或整修,对村内沟渠实施净化,对主要道路设置排水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对污水进行分户或集中处理。四是围绕提升生态环境的“美绿净”水平。对村庄“四旁”,即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进行绿化美化,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填塘砍树。在全面总结第一批移民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投入移民资金35000万元,以整村推进、逐村推进的方式抓好第二批101个移民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大部分移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移民乡村。通过一系列措施,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美丽移民村庄已现雏形。
以解决好重点库区的水土保持问题,抓好库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投入5000万元,在棉花滩永定库区、安砂清流库区、泰宁池潭库区和宁德古田溪库区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64万亩,解决好重点库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助力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投入3000万元,为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提供资金补助,推动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十三五”期间,将突出宜居,扎实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工程。要做细做实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文态塑内涵,打造以孝廉、农耕、建筑、书画、节庆、饮食等为主题的库区文化亮点;以形态展特色,实现自然、人文、建筑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交融,展现库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以生态为本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留好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移民村落;以业态求发展,把宜居和宜业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富裕文明的现代移民村庄。
新年伊始,时序交替。“十二五”努力奋进的福建移民工作,力争上游;“十三五”扬帆起航的八闽库区,接力赶超。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全省库区移民工作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精准为抓手,着力提升移民安置工作水平,着力解决库区民生突出问题,着力创新移民工作管理机制,推动各项移民工作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机制优、产业活、移民富、生态美”的福建新库区而继续砥砺前行。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