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新增耕地成了抢手田——南安市旧村复垦项目区见闻

2016-02-03 15:08:49

本报记者 陈龚清

 

严冬季节,记者来到南安市金淘镇盖溪村旧村复垦项目区,只见项目区周边沟渠里流水潺潺,昔日的旧宅基地已不见影踪,成为一畦畦菜地。“这里原来的房子占地面积将近3亩,拆除旧宅后,经过改良,就是一块良田。”金淘镇副镇长李旋益热情地介绍道。

同行的南安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王永生告诉记者,这是目前金淘镇面积最大的一处旧村复垦项目点,也是南安市旧村复垦工作的一个范本。

金淘国土资源所所长叶极峰拿出该地块旧房拆除前后的对比照片,只见复垦前旧房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他介绍说,这是村民陈良武家族的旧宅,涉及相关人口300多人,经过充分征求意见,以及对复垦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最终获得其家族的认可,陈良武代表家族签署了拆除复垦协议书。

“当然,也有遇到不愿意拆的问题,我们就想办法解决。”李旋益接着介绍说,由于旧村复垦涉及面广,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项目实施前,他们发扬民主,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吸纳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人协会、乡土能人等成立村级土地整治工作组,利用他们对村民建房情况熟、底子清和社会威望高、影响力大的优势,向群众讲解耕地荒废的现状及危害,讲明复垦后能给群众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复垦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破解群众观念守旧、旧宅难拆、祖厝难迁等难题,有效推进旧村复垦工作深入开展。不仅如此,金淘镇还要求,对涉及拆迁的,必须在平等协调、充分尊重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在达成补偿协议后方可施工,不得强拆。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经过宣传动员,所有农户对旧村复垦项目的支持度很高,从前期工作开始就参与其中。金淘镇政府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项目的可行性、实施方案、旧房拆迁补助标准、项目竣工后新增耕地的使用和治理等有关事项形成决议。

在金淘国土资源所,记者见到一份深垵村村民叶贻庆的拆迁补偿协议书,上面显示,他家的旧屋占地面积191平方米,拆迁后共可获得补偿7.4万余元。叶极峰告诉记者,根据金淘镇旧村复垦工作小组实地调查登记,项目拆旧地块所有农户都已搬迁至各行政中心村或镇区已有购房或建房,全部为货币安置,无需安排安置用地,因此170.79亩全部为净新增耕地。

复垦出来的土地能否发挥效益?李旋益介绍说,拆除旧宅后的项目区,根据自然地形、地势条件等,夯实边坡、修筑田埂和田间道路,并在田埂上种草,边坡种植护坡作物,防止暴雨冲刷崩塌,再采取培土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提高新增耕地质量,使之成为条件良好的现代农业耕作区,主要种植大豆、马铃薯和蔬菜等农作物。“像盖溪村这个项目,明年就可种水稻,有这么好的种植条件的复垦耕地可不多。”他说,刚复垦的地里难免还有些碎砖瓦片,影响庄稼长势,第一年就种水稻,地力还不够,等过了一二年土地熟化后就是一块优质的稻田。

“复垦后一定要加强后期管护,否则不如不做。”王永生补充说道,南安市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严禁地块二次抛荒、栽种林果花木以及被建设占用,确保新增耕地及时落地到户、上图入库。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当地村委会进行管护,项目业主金淘镇政府从市财政下达的项目补助资金中,一次性安排200元/亩作为项目后期管护费用,切实维护复垦后的耕地。“村民进行深挖疏松,先种些青菜、马铃薯等作物改良土壤,地力肯定一年比一年强,之后种什么都方便。”他高兴地说。

在王永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码头镇大坝村一片复垦后的耕地里,只见一垅垅地瓜正等待着人们将它挖出来,一旁的木薯叶迎风摇曳。大坝村村委会主任方建民指着眼前这片将近5亩的新增耕地说:“以前这里是一些破旧的老厝,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帮助下,通过拆除复垦,如今变成耕地,消除了安全隐患,废弃之地成了良田。我们这里山地多,耕地少,勤劳的村民都把耕地当宝,大家都抢着种。”在他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近年来,大坝村将旧村复垦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盘活土地资源列为要办好的实事之一。村两委干部积极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旧村复垦工作,激发了大家对旧村复垦的热情。政府部门组织免费为群众进行旧宅基地复垦,复垦前丈量好每家每户的废闲地,统一复垦后再统一如数分配至各户。

“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方建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实施的第一批旧村复垦项目面积32.35亩,复垦后主要种植大豆、马铃薯和蔬菜等农作物,每亩地每年可新增收益0.18万元,全村新增耕地每年可增加收益5.8万元,让参与的村民从中受益。

“旧厝复垦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还让村民的闲置房屋得到妥善的处理。”方建民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新村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结合造福工程和地灾搬迁安置等,让偏远山区的群众搬出旧房,住进窗明几净的楼房,腾出的地块成为继续实施旧村复垦的潜力。“第一批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大家继续参与的积极性,目前,村里正在筹划第二批项目的申报,总面积可达181亩。”他信心满怀地说。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