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薄膜大棚里的烟苗已移栽至大田,棚外新田里到处是横着、竖着、歪着的玉米秆。3月23日,在光泽县寨里镇百石村一片新开垦的田里,村党支部委员高荣松说,这里原来是旧宅基地,去年开垦出17亩新田后,就先种上玉米、花生等旱作物养地,今年刚育完烟苗,接着就要灌水种水稻了。
近年来,寨里镇结合土地整理、农田综合开发等项目,将近400亩旧宅基地垦复成新耕地,并都实现了有人种,能产粮。
固定到户,解决“谁种”问题
这两天,小寺洲村上蓬组的村民温传奇和妻子忙着去给刚种下不久的烟苗喷药治虫。他家一共种了20亩烟田,实行烟稻轮作,脚下这1亩多的烟稻轮作田原来是他家的旧宅基地,2004年土地整理时,考虑到耕地连片耕作的便利,就将他家闲弃的1亩多旧宅基地开垦成耕地了。但传统观念认为“生地没种3年没人要”,村里便开会以“谁家的旧宅基地归谁种,固定不变”的办法才让温传奇接受耕种的。温传奇的看法是,这是自己的旧宅基地,推辞不了,而且是“固定不变”,既可保养地,投入又不白废。再说,住了几十代人的旧宅基地自己种,还可留个念想,下点本钱值得,养几年后就成高产田了。
从闲置的旧宅基地到能产粮的耕地,有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国家出钱垦复完成了,但“10亩生田不如1亩熟田”。这生田谁来种?寨里镇就想出了“谁的旧宅基地归谁种”并“固定不变”的办法,既解决了生地没人种的问题,还满足了旧宅基地主人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寨里镇副镇长、原小寺洲村党支部书记徐华富说,当年小寺洲村复垦了3片共60亩旧宅基地,用同一办法,全部落实了耕种人,且几年后全部养成高标准粮田。
鼓励种植,解决“种好”问题
桥亭村佛岭下新村组的村民余水苟,站在新家门口就能看见贯里那片烟稻轮作田,且看得心情特别。因为那1.8亩田原是他家的旧宅基地,2009年土地整理时开垦为耕地。旧宅基地变耕地了,余水苟按“谁的旧宅基地归谁种”接手耕种了,又按镇里的“鼓励性种植”规定,头3年每亩由村里补助200至400元,经过给田里加耕作层,加有机肥等“养田”措施,很快将瘦田养成了肥田。余水苟说,开始几年有补助,养田不吃亏,养好了还是我种,心里踏实,所以3年后就成烟稻轮作高产田了。
贯里原来是一个有十几户人的村民小组,1992年7月4日特大洪灾时全部受淹,全组人也因此全部搬迁至佛岭下建新村。为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落实占补平衡政策,村里先后两次引进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将贯里40亩旧宅基地复垦成耕地,然后又按“固定到户”和“鼓励种植”措施解决“谁种”和“种好”问题。村党支部书记余贤胜说,因为采取这两个措施,现在那40亩田全部都成高产田了,头季种烟,每亩纯收入3200多元,二季种水稻,每亩产粮600多公斤,都成抢手田了。
回收耕种,解决“难嫁”问题
百石村17亩由旧宅基地刚开垦成的耕地,养了1年后就可灌水种水稻了,原来村里采取了“回收性耕种”措施,即对旧宅基地主人不在家种地,又一时没人肯接受耕种的新垦田,采取由村里收回,然后由村里雇人先种旱作物,再逐步过渡到种水稻,把瘦田养成肥田后,再分给人多田少的家庭耕种。高荣松说,这片旧宅基地去年刚完成复垦,就由村里买种子,雇人种下了玉米、花生、地瓜,今年又作为全村的烟苗育苗基地,烟苗移栽后,5月份就可种水稻,明年村里再雇人或承包给人种,到后年就可分到户了。
旧宅基地开垦成耕地后,常出现主人举家外迁、主要劳动力常年外出等找不到人耕种的情况。为了让所有旧宅基地垦复后都能得到耕种并产粮,对一时找不到耕种人和地势较高无法引水种水稻的垦复田,寨里镇则采取“回收性耕种”和“以旱换水”等措施,把种菜等作物的水田恢复成种水稻,用垦复田种菜等旱作物的办法,让旧宅基地垦复的耕地全部复耕、产粮。■ 邱盛林 何朝晖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