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区域明确定位 统筹谋划国土空间
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
本报讯 近日,省政府颁布实施《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规划》,我省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空间结构明显优化,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全省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14万平方公里。
三大战略格局科学开发
《规划》明确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三大战略格局。
一是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格局,构建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中心,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走廊、主要港口为依托,以多个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为主要支撑点,以一些中心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发展战略格局。
二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五江两溪”为主要水生态廊道,以武夷山—玳瑁山山脉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以近岸海域和海岸带为门户屏障,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点,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三是现代农业格局,努力推进形成闽东南沿海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和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四类功能区明确定位
《规划》提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模式,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次序,完善开发政策。
根据《规划》,我省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布局是“沿海一线、山区三点”。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指那些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包括福州、厦门和泉州中心城区,共9个区。这些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包括国家层面的海西沿海城市群和闽西北省级层面的产业集中区域,共32个县(市、区)。这些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共34个县(市)。这些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开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引导人口有序转移。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7类,共197处,其中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69处。这些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生态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大
在这四个功能区域中,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域最受关注,包括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经综合评价,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闽东鹫峰山脉山地森林生态功能区等七个地区,面积36531.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陆域面积的29.5%,人口688.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1%。
《规划》在明确四类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上,对涉及规划实施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作出总体部署,从根本上保障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同时,我省还提出把实施《规划》与推进山海协作统筹起来,努力实现“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互动”。
GDP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
《规划》提出,要强化对各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增加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环境质量、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社会保障覆盖面等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优化开发区域,实行转变发展方式优先的绩效评价,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考核。重点开发区域,实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主要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的评价。限制开发区域,重点是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不考核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 陈永香
省人大副主任徐谦到省移民开发局调研
本报讯 1月16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徐谦到省移民开发局调研挂钩帮扶顺昌县扶贫开发工作,对该局2012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给予肯定。
徐谦副主任指出,做好挂钩帮扶、扶贫开发工作,一要选好项目,对扶贫开发项目要严格把关、认真筛选,重在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办好富民实事,不搞形象工程;二要突出重点,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项目要落实到移民村,成效要体现在困难移民身上;三要加强管理,认真抓好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质量,让困难移民群体实实在在受益。
据了解,2012年,省移民开发局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挂钩帮扶顺昌县扶贫开发工作,投入移民资金1217万元,安排移民村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36个,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移民资金243万元,用于解困帮扶、移民培训等项目,促进移民增收;将洋口镇将军村列为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移民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 王裕禄
副省长洪捷序到平和县调研土地整理工作
本报讯 1月9日,洪捷序副省长到平和县调研土地整理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林依标、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魏克良参加调研。
洪捷序副省长来到平和县五寨乡前岭等7个村和山格镇白楼村的2个土地整理片区,实地察看了农作物种植及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管理维护情况,并向种植户了解土地整理后生产和收成情况。洪副省长肯定了漳州市土地整理工作,同时要求继续做好土地整理工作,不断归并零散地块,挖掘土地固有潜力,对田、水、路、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平和县这2个土地整理片区均为省级项目,并已通过验收。项目总投资3368万元,共整理土地面积15269亩,新增有效耕地1603亩。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平均年亩产值7650元,纯效益4000多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642元,耕地年租金由原来每亩400—500元提高到每亩800—1000元。 ■ 蔡亚群 贾 峰
副省长洪捷序到地勘单位调研
本报讯 1月17日,洪捷序副省长专程到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和省196地质大队调研,并向奋战在一线的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在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洪捷序副省长一行察看了单身职工公寓,了解地勘大院的基地建设和职工生活等情况,并慰问了该队的野外地质技术专家、地质项目部技术员、钻探机台机长、离退休老同志等6人,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新年祝福。洪副省长对二勘职工立足艰苦行业,积极服务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这支队伍能继续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持续发挥技术优势、资质优势,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特别是要服务好三明市、永安市的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好产业结构,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在省196地质大队,洪捷序副省长先后来到该队的国土测绘院、综合勘察院和矿产地质勘查院技术室,与一线职工进行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察看了该队承担完成的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测量成果图,以及我省的煤炭资源评价图和三明市矿业权现状分布图。洪捷序副省长指出,从事技术工作,质量就是生命,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只有把好技术质量关,才能实现长久发展。洪捷序副省长强调,要立足三明、扎根山区,在地质找矿、城镇化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等领域,继续为地方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 王君玲 陈 斌 耿文明
省煤田地质局一成果获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
本报讯 经过层层评选,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于1月14日揭晓,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的“滑脱构造理论指导福建缺煤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获“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
煤炭是我省的主要能源,约占全省能源消耗的70%。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煤炭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近三年,全省煤炭年消耗总量超过5000万吨。然而,我省却是南方缺煤省(区)之一,每年消耗的煤炭有60%靠省外进口,而煤炭资源更是不容乐观。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采,地表浅部的煤炭资源已被基本探明和利用,煤炭资源危机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此,省煤田地质局充分发挥地质找煤主力军作用,积极组织地质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福建缺煤省基于滑脱构造理论深部煤炭资源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并依靠应用滑脱构造理论指导深部找煤研究这一地质科技成果,在地质找矿“攻深找盲”中实现了重大突破。近三年,省煤田地质局在我省找矿“盲区”、“禁区”通过深部钻探验证,先后在永定县东门地矿区、新罗区悠远矿区、漳平市内林矿区、新罗区仁盘矿区、清流县瑶上矿区、尤溪县剑溪矿区、永春县含春北矿区等7个工作区发现了千万吨级的煤矿,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吨。其中永定县东门地、新罗区悠远和漳平市内林3个煤矿区资源量均超过5000万吨,达到大型规模。 ■ 王锦榕
为平潭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省地勘局两调查成果通过验收
本报讯 日前,“平潭岛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报告”通过评审。这是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支持平潭开发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
为了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省地勘局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从2010年开始开展平潭岛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平潭综合实验区1:5万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新构造活动方式;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地下水咸淡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分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为平潭七里埔地下水库选址提供了依据;查明了各类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城乡规划、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查明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现状、危害程度、生成机理与演化态势,对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这两项调查成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土地开发与整治,工业区建设,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 ■ 陈德林
闽东南地区台风暴雨型地灾监测预警示范成果通过验收
本报讯 1月13日—15日,闽东南地区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成果验收会在德化县召开。该项成果被中科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福州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评定为“优秀级项目”。
该项目查明了示范区德化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其易发程度进行区划。对6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地应力、孔隙水压力、深部位移实时监测;首次在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区开展人工边坡野外足尺破坏试验,对台风暴雨条件下浅层土质滑坡的发育过程进行全过程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依据;研发了预警分析与信息传输系统平台,基于降雨观测数据和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建立了区域地质灾害预警判据和模型,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为政府及决策部门及时提供决策基础支持。
与会专家还到德化县雷峰镇雷峰茶场现场,原位试验人工降雨诱发滑坡情况。■ 苏府焜
南平局部署今年地灾防治工作
本报讯 日前,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就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该局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3月底前编制完成《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点“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核发工作,检查警示标志牌的设立情况,组织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组建应急队伍和专家技术组开展《村(居)群众转移预案》应急演练;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点的居民搬迁和工程治理力度,彻底消除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 曹传宁
“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矿山”计策获省直推进生态省建设十佳计策奖
本报讯 近日,由省国土资源厅选送的“施法自然,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矿山”计策(作者: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江峰),获评为省直机关“学习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十佳计策奖;“复垦旧宅基地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计策(作者:光泽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鉴)获十佳计策提名奖。本次评选共征集省直五十一个单位的一百多条计策,通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三轮评出。 ■ 邱凯儿
建瓯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列入换届后村官培训必修课
本报讯 近日,在建瓯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的两期“建瓯市2012年村(场)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上,建瓯市国土资源局法规监察股的同志向学员进行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该局还在通济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举办的村(居)两委干部培训班上讲授“征地法律法规和政策”。
据悉,开展这样的培训讲座,建瓯市国土资源局已进行了多次。平时,该局还应各乡镇政府(街道办)的邀请,每年都深入乡村举办若干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讲座。
■ 黄德辉
龙海富硒杨梅调查成果通过评审
本报讯 日前,由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龙海市浮宫杨梅农业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成果报告通过评审。
龙海市浮宫镇产出的杨梅为我省优质农产品。为了进一步扩大杨梅产业,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龙海市委托省地调院开展浮宫杨梅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龙海市浮宫镇杨梅产地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硒元素,产出的杨梅硒含量高,为天然富硒优质绿色水果。据悉,龙海市将制定富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打造“富硒杨梅”品牌,促进杨梅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 ■ 刘顺民
林鸣国书法作品获中组部老干局奖励
本报讯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联合《福建老年报》等多家老年报刊开展的“诗书画影抒情怀、喜迎党的十八大”主题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共有一百七十幅作品获奖,其中省闽南地质大队退休干部林鸣国的《篆刻》获美术作品一等奖,《政通人和》获书法作品二等奖。 ■ 张彩芳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