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陈伦锋
防灾·减灾,跟跑·领跑,用人·留人,传承·传扬
“地勘院人”一路奋斗、一路攀登、一路成就辉煌!
——题记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新时代,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新时代。合着新时代强院的节拍奋进,单位建设发展捷报频传!
——2016年3月,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牵头编制《福建省地灾勘察设计规范》,被列为地灾勘察设计行业的地方技术标准,全省推广执行。
——该院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积极主动参与汛期应急抢险、地灾科普宣传等公益服务,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17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18年2月11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全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称名单,该院邓鼎兴、兰坚强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省地矿系统仅3人获此殊荣,该院占了2名。
——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年7月18日,该院首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全院上下备感振奋。
……
团队强催生新作为。3年来,该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战略部署和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作安排,强化公益地勘服务职能,不断拓展广义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和作为空间,在服务八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支持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先行军、主力军作用,为建设新福建做出积极贡献。
防灾·减灾——锻造过硬地灾防治尖兵
作为全省技术支撑和主力军的该院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是原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以“防灾减灾,服务社会”为宗旨,建成全省地灾防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东南丘陵山地地灾防治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地灾的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履行地灾防治公益职能,是我院主要的一项工作职能。我们要锻造过硬的地灾防治尖兵,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举过头顶,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神圣使命。”该院院长卢贤锥如是说。
灾情险情就是命令!危急关头,他们总是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贡献自身的专业技能,将灾情与伤害降到最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灾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在地灾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地灾应急抢险、地灾科普宣传等方面锻造“尖兵”。
——地灾防治科研向深度拓展。该院省地灾防治重点实验室根据东南沿海山区与学科特点,顺应丘陵山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防灾减灾服务。
——地灾应急防治向实战聚焦。我省境内丘陵山地多、台风多发,频繁强降雨极易诱发地灾。2015年以来,该院先后参与省内数百个地灾的应急抢险任务。其中,2016年5月8日,三明泰宁出现罕见强降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该院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滑坡地灾点,因联合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处置得力,受到国务院专家组的好评;2017年3月,在厦门国际“金砖”会议召开前夕,鼓浪屿出现一处地灾险情,该院地灾防治技术人员接到通知随即奔赴现场,迎难而上,保质保量赶在“金砖”会议前完成排查治理任务,厦门鼓浪屿管委会专门送来锦旗和表扬信。3年来该院先后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00多次,累计参与应急调查地灾点380多处。
——地灾防治知识向全社会普及。这是一群心系使命的防灾减灾志愿者,他们自创“福建地灾防治”微信公众号,建立地灾防治实时播报微信群;他们深入社区和学校,走出闹市钻进山沟,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逃生技能,筑起一条保障安全的“生命线”。
“八千里路云和月,铸造尖兵练为战”。3年来,该院技术力量长期奋战在地灾监测预警和应急抢险工作最前线,先后承担2015年“5·19”宁化、清流特大暴雨地质灾害,同年8月“苏迪罗”台风暴雨地质灾害,2016年“5·8”泰宁泥石流,“7·9”闽清、永泰“尼伯特”台风暴雨特大地质灾害,2017年永安洪田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灾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抢险事迹多次被《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福建日报》《海峡资源报》《福建新闻频道》等媒体报道,展示了地灾防治尖兵的良好形象。
跟跑·领跑——实施绿色创新发展战略
对于“地勘院”这片沃土,在这里工作30多年的该院副院长、工会主席张毅深有感触,“地勘院虽几易变更单位名称、调整产业结构,但仍屹立于有福之州的这块宝地上,根源在于‘地勘院人’不仅善于跟跑,更敢于领跑,骨子里透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劲头。”
新发展的梦在前方,绿色发展的路在脚下。为梦想起航,地勘院这艘承载着近400名干部职工的“诺亚方舟”,正劈波斩浪,驶向强院兴业的彼岸!
——技术创新初露锋芒。在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今天,“地勘院人”创新路上步履匆匆,自主研发的地下位移监测系统专利,为地灾预警速报和应急救灾决策信息平台提供科学依据。其中,自主研发的自能链式深部位移计取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滑坡防治模拟计算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此外,该院还创新应用物探技术,进行地下孤石探测技术研究、开展无人机地灾应急航拍技术研发等,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绿色创新深植于心。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院党委“一班人”的统一认识。2015年,围绕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低碳、智慧、开发”的发展定位,承担平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为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品牌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同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福州主城区地面项目成果沉降调查研究项目,为城市地面沉降治理或防范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2015年起,该院先后承担全省和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工程项目,实时进行监测,有效服务我省绿色生态建设。
——勘察设计领头并进。该院作为全省工程勘察行业的“领头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先后参与平潭大型基础设施勘察、福州轻轨和地铁等重点项目勘察,拓展省外大型勘察项目。建筑设计行业注重发挥独一无二的精湛专业技术,该院参与福州新店义井村老人活动中心、霞浦县茶厂路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公益事业建设,展示了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综合保障能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3年来,该院科研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地灾形成机理、地灾防治工程技术等方向研究、重难点攻关,先后开展科研项目14项,成功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4项、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省科技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项,以及其他厅局级项目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SCI期刊、国内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数名列全省地勘行业前茅。
用人·留人——构筑和谐温馨人才方阵
省地勘院的团队精神生动诠释了自然科学界著名的“大树、小树和森林”理论——在这里,不仅仅有着勘察大师赖树钦等蜚声全省的地勘领军人物,更有着一大批领跑全省地勘行业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是大树,一般技术人员是小树,整个单位是森林;大树小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对于人才建设的发展成果,该院党委书记赖桂林说:“院党委牢固确立这样的人才理念:一级组织最大的政绩是培养一批人才,一任领导最大的贡献是带出一批人才,一个单位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一批人才!”人才是强院兴业之本。该院党委广纳贤才、培育人才,用事业拴人、担子育人、感情留人,打造梯次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发展‘生态链’。”
——千方百计引进培养人才。该院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观念,围绕“‘四轮驱动’(地灾防治、工程勘察、环境地质、测绘设计)铸造地勘‘劲旅’”来做文章,采取多种方式广纳贤才、培养各类人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为院改革发展献智出力。
——积极搭建平台培养人才。从为人才搭台子、铺路子的思路出发,该院依托地勘重点项目,做好“传帮带”,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主动联系地质院校、地质科研单位,开展重点项目技术与科研合作,注重选拔优秀一线干部先后到地方驻村蹲点、挂职锻炼等形式,打造重点项目推进与人才培养双赢局面。
——营造良好氛围留住人才。该院从强化人才意识、创新激励政策、注重人才培养、做好人才保障等维度,营造留人用人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
3年来,该院着眼未来地勘事业发展需求,走出一条“人才兴业、事业聚才”的科学发展之路,涌现了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柳侃、第七届福建省地质科学技术奖“银锤奖”邓鼎兴、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郭云峰等先进个人。3年来,该院先后提任11个中层干部、晋升高级工程师20个、考取各类注册师5个,录用博士1个、硕士15个,更有竞争力。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该院将环境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投入127万元更新大楼电梯,改善供水、供电等生活服务设施,装修职工食堂;改造周边环境和宣传设施,绿化美化大院环境;安装大门监控系统和电动门,建立卫生责任区制度,整个办公大楼开展消灭蟑螂行动,配备专人对公共区域卫生清扫和除草等,营造“推窗见绿色、开门闻花香”的美好工作环境,单位文明形象不断得到新提升。
传承·传扬——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通过历届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该院连续5届荣获“福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连续15年获得“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4次获得“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先后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原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这一切,源于该院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院建设的生命线,紧紧围绕“强院兴业”的新时代主题,铸院魂、谋发展、促民生,思想政治建设落地生效,凝心聚魂。该院党委书记赖桂林说,院的建设发展,得益于地质“三光荣”及其“十六字”时代内涵精神的传承,得益于所有热爱地勘院,努力传播“地勘院声音”、塑造“地勘院品牌”的“地勘院人”的共同努力。
——核心领导作用彰显威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院党委班子按照“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倡导向理论进军、倡导读经典学哲学、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党委“一班人”把理论武装作为改造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带头读懂、读精创新理论,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谋划勾勒未来;班子成员小事多通气、大事多碰头、要事多研究,心齐气顺,核心领导作用威力凸显。
——内控管理注重抓好源头。“机关作风建设年”“制度建设年”“创新发展年”……一年一个鲜明的主题,一年一个坚实的脚步,不断加强院部机关作风建设,明确院部机关科室和人员的工作职能,做到院部机关科室职责上墙;加强劳动组织纪律管理,严格落实上下班制度和“马上就办”工作作风,转作风、树形象、抓落实,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持续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深入一线职工中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聚民心,为职工办实事。推进“依法治院、从严治院”工作,将制度建设贯穿全年,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不断提升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
——地勘文化建设蔚蓝成风。该院利用宣传栏、网站、报刊等,宣传报道单位发展新气象、新变化;精心打造的《地勘院简报》、“地勘铁军”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成为对外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职工参与一线调查研究能力不断加强,3年来,该院有1篇论文获省直机关二等奖,1篇论文获省地矿局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福州片区、省地矿局优秀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015年以来,院投入数十万元,建成羽毛球场、气排球场和退休职工活动室,组织职工登山健身、知识竞赛,举办拔河、气排球、扑克牌等文体比赛活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扶贫帮困共建成效斐然。院领导每年多次到挂钩帮扶乡村进行慰问扶贫,帮助困难农户对接“产业”扶贫;捐资20多万元用于改善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容村貌建设,筹资修建森林公园,争取项目修缮村委楼;捐款3万元用于寿宁县亭溪村电教室建设,赢得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称赞;院部管理科室10余名职工还向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小学以及官田村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捐款1.7万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该院还响应省直机关号召,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文明共建活动,每年捐助数万元,助力共建国家级文明城市。
——党风廉政建设磨杵成针。“质量立院,诚信取胜”,这是“地勘院人”坚守廉洁高地的永恒课题。该院纪委书记陈坤成说,要坚持把好勘察设计质量关,将廉政建设融入实践,按产业类别制定行为准则,用严格的责任追究警醒镜鉴。该院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二级单位巡查整改,为地勘事业发展提供思想、政治和纪律保证。
走入地勘院大院内,“人人都是文明创建参与者,个个都是文明创建主力军”等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该院通过文明创建,展示对外良好形象;提升职工内在道德素养,也美化了卫生环境。这些最美现象犹如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片引人入胜的“风景”,“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绽放出姹紫嫣红的春天……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