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整地筑堤保生产——三明市三元区增坊村土地整理项目区见闻

2017-09-21 15:21:45

本报记者 赵勤恩

 

822,记者随三明市国土资源局三元分局办公室主任陈先秦来到位于三元区西北部的增坊村,举目四望,但见群山环绕,形同盆地,增坊村位于盆中央,地势地洼。  

“国土局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太感谢了!”村民李佳辉一见到陈先秦就握住他的手说。“增坊村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但农业基础又比较薄弱,土地零散、旱涝频发,土地产出率低。”陈先秦介绍,“想发展农业生产,但基础条件不好,村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庄稼收成没有保证,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妇女在家务农。”  

“尤其是这条小溪,别看它现在这么温顺,一到下大雨,就变了模样,时常咆哮着冲毁河堤,灌入田里,淹没庄稼。”李佳辉指着村旁的溪流说,“田里的灌溉渠以前是泥垒的,一遇天旱就裂,一下大雨就被冲垮,修补起来费时费工。”  

“村民多次要求给渠堤河岸加固加高,但村镇财力有限,修不了。”李佳辉说。2015年,三元分局经多方争取,将增坊村这片农田列入了当年度土地整理项目。  

在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三元分局严格按照“高效实用、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让群众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整个项目能投入的资金就403万元,要用于田块平整,修建路、沟、渠、护岸等基础设施,很难面面俱到。”陈先秦告诉记者,“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撒胡椒面,我们把修路建渠,加固河堤作为此次整治的重点,尤其是把加固河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程来抓,因为它的危害最大。”    

经过两年的修建,增坊村土地整理项目今年1月通过了三明市验收,总规模达到1259亩,整理后新增耕地29亩。记者看到,最让村民揪心的河堤用大石修建,厚实坚固,一冲就垮的灌溉土渠改成了坚固的水泥渠。“不敢说能防百年一遇的水灾,但防几十年一遇应该没问题。”陈先秦表示。    

言及土地整理带来的好处,李佳辉掰开手指算道,首先是增产,以前水稻平均亩产只有400多公斤,现在可增加到500多公斤;其次是节力,以前种庄稼全靠肩挑背扛,现在可用小型农机耕种;第三是促进土地流转,看到小块的碎田已改成大片的水田,已经有种植大户与村民商量,欲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整治后的土地便于机械化耕作,土层和肥力也增加了不少,当然有人要了。”李佳辉笑呵呵地表示。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