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培松 邹先进 张启绍
8月上旬,记者专程来到建宁县采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区,看到了一栋栋新房错落有致;在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点,听到了受地灾威胁群众舒心的笑声……推进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是党和政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关怀,是国土资源部门和干部职工为民服务的初心。
搬迁让群众安居
8月9日,我们来到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高岭自然村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区——高岭新华新村。举目四望,近处,一幢幢3层高、琉璃瓦屋顶的新楼错落有致;远处一座座高山峻岭相连环抱。
在高岭新华新村二组6号住宅前,好客的村民陈良武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走进一楼大门,只见大厅宽敞明亮。 “我家现在住房占地76平方米,3层共有200多平方米,是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的。一楼是大厅也是餐厅、还有一间厨房、一间杂物间、一间卫生间;二楼、三楼各有3间卧室。” 陈良武领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
“高岭自然村是建宁县最偏远的高山村,海拔700多米,村民居住的多数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吊脚楼都是木质结构,其中有些是清朝时建的。不少村民居住在高陡边坡易发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国土部门的关心、扶持下,2014年以来,有39户村民从山头和山坳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到这里新建的高岭新华新村居住。”同行的伊家乡乡长曾明星介绍道。
陈良武说:“我家5个人,原先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吊脚楼居住。房子年久破旧,修了又破,破了再修,还可以勉强住,最怕的是下大雨,全家人整晚都睡不安稳,总担心房子后面30多米高的陡坡会滑下泥石,发生地质灾害。乡亲们都盼望能搬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居住。”
听介绍,2013年初,建宁县国土资源等部门派人来到高岭自然村察看,最终将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点选在海拔600多米的川坳山,利用山坡地建设高岭新华新村,规划安置100户村民。国土资源部门筹措资金40多万元,用于高岭新华新村砌挡墙、护坡等;政府还发给地质灾害搬迁重建户每户5000元的地质灾害搬迁补助费。群众真是由衷地感激党和政府。截至今年8月初,已有80多户村民搬迁入住高岭新华新村。
从陈良武家采访出来,顺着村道我们走进新华新村二组10号住宅,大厅墙上的大红对联:建新村安居乐业,迁仁里纳福呈祥。表达了远离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共同心声。
同行的建宁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干部介绍说,2012年至2017年,通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建宁县共有1430户群众搬迁入住新居,远离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治理让村民安心
8月10日上午,我们冒着大雨,从建宁县里心镇乘车来到该镇岩上村采访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情况。岩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龙领着我们实地参观已竣工的崩塌工程治理项目区。记者看到,100多米长的混凝土挡土墙与700多平方米的截水骨架护坡,就像一道坚固的长城,牢牢守护着紧邻的2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听介绍,这个崩塌工程治理项目总投资260万元,主要完成了土石方开挖3645立方米,砌筑混凝土挡土墙1814立方米,施工锚杆1038米,构筑截水骨架护坡730.8平方米,修建坡顶截水沟165.6米、坡底水沟142米、急流槽21.6米,安装排水管524米。
“这个地质灾害点,曾发生过崩塌,一直威胁着山坡脚下25户109个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崩塌点被列为省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2015年3月动工;2016年1月,治理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一年多来,这个治理工程经受住了几次强降雨的考验,是一个放心工程。现在就是遇到刮风下大雨,村民都能睡安稳觉了。”张海龙介绍道。
在张海龙的领路下,我们来到治理工程项目区内的岩上村7号张远发家采访。听说我们是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张远发夫妻热情地招呼:“请坐,请坐!”边说边忙着倒开水。记者走到张远发靠山坡的厨房察看,只见房屋的后墙离新建的挡土墙才1米多。“原来一下雨就提心吊胆,就要到亲戚家暂住避险。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早上,按照镇政府、国土所的转移避险紧急通知要求,我喊还在厨房搬桌子的老婆,赶快走!刚把她拉离厨房,后山的土石就滑下来了,后墙被推倒了,厨房几乎被土石塞满了!真是吓得要死,太危险了!”听张远发提起这次万幸的事,他的妻子戈金莲的脸上露出惊悚的神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这个治理工程,现在安全了,我们可以安心干活、睡觉了!” 张远发笑着说道,两眼闪着感激的泪花。
听建宁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干部介绍,2011年至2016年,建宁县已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6个,今年正在进行治理的崩塌地质灾害点1个。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简易降险处置,使数千名居住在治理项目区和周边的群众受益。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