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和风阵阵,在东山县杏陈镇后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几百亩即将上市的大葱和萝卜翻滚着绿色的浪潮,呈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把低产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
笔者与省劳模、后林村党支部书记林香农来到后林村新建成的5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片区,放眼望去,前年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农田上,如今已种满了各种作物,充满了勃勃生机。一路上,林香农忙不迭地介绍:“当初这片耕地缺乏机耕路,每次播种、下肥、收成都要靠人力肩挑背扛近千米才能运到田头,非常辛苦。而且排涝、蓄水能力差,灌溉也不方便,耕地产量小,经济效益低,许多农民不愿耕种,纷纷进城务工,导致田地撂荒,杂草丛生。”他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现在机耕路修到田头,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要浇水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行,也不用担心干旱,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种田。”
东山县境内峰峦起伏,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台地为主,人均耕地不足0.2亩,而且地块分散,大小不均,大大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的后林村整理片区属砂质土地,结构松散,渗漏性强,保水保肥性弱,有机质含量低,农田耕作存在许多不利因素。而且灌溉、排泄设施老化,机耕道路年久失修,500亩耕地几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典型的望天田。
2013年,东山县国土资源局立项对该片区耕地实施综合整治,决定对荒草地、低产园地和部分废弃坑塘进行改造,共平整土地281亩,新建、改建田间道1600米,修筑田埂1000立方米,修建排灌农渠1000余米。通过综合整治,新增耕地50余亩,耕地比重由原来的73.29%提高到93.34%,机耕道路、灌溉水渠、用电设施等修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原来的中低产田全部达到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
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后林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东山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参与,做到让群众明白、满意并长期受益,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项目立项前,东山局即与当地村委会联合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向当地农民说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投资规模和建设效果。项目立项后,该局又及时组织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共同研究项目实施办法,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说明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商讨制定相关制度,形成共识。
工程质量是群众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东山局在后林村聘请2位德高望重、正直敢言的群众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对土地平整、管道铺设、机耕道砂砾石厚度等工程细节进行全程监督,一旦发现材料和施工问题,立即报告,该局也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实并要求整改到位。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义务监督员发现并督促整改解决的问题有10多个,对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有效防止偷工减料、施工漏项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杜绝劣质工程的出现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通过土地平整、零星地块整合以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使原本零零碎碎的小地块平整成宽阔平坦、适合机械规模耕作的大块良田;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简易方便的水利设施,极大方便了群众的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吸引了一批种植公司前来承包土地进行产业化经营。
种植公司推行的公司加农户的经营形式,让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纷纷返回家乡,通过出租承包地并受雇种植公司成为新型农民,不但能收取农田租金,又能赚取工资,也避免因许多青壮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小孩失学等社会问题。
通过路、沟、渠的配套建设,项目区在灌溉、收割、运输等方面节约了大量的劳力和运输投入,促进农作物多样化栽培种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新品种的推广和最新农业科技措施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简易方便的用排水设施也减少了水事纠纷,降低了基层不稳定、不和谐现象的发生。
东山系海岛县,每年强劲大风天气多,风沙危害大,生态环境恶劣。实施土地整治前,后林村项目区原有防护林体系退化,种植凌乱、抵御风灾、沙害的能力不强。项目施工过程中,东山县国土资源局对原有的防护林进行重新布局,形成多层次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减少了附近村庄、村民受风沙危害的影响,生态效益显著。 ■ 林宏坤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