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梦圆山水间——福建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十年回眸

2017-03-02 16:04:06

  特约记者  王裕禄

这是中央一项意义深远的惠民好政策;这是举国一项以人为本的为民新举措;这更是一场沁入移民心田的“及时雨”……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至今十年,八闽库区百万移民十年圆梦。

20065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出台,紧接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颁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水库移民政策的重大战略部署。

湖光山色展现八闽库区新景,安居乐业体现百万移民心愿。

200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我省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建章立制、严格监管、履行职责,紧紧围绕“确保政策兑现、确保资金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的总体要求,以平安库区、阳光库区、小康库区、美丽库区、培训就业、避险解困等为抓手,攻坚克难,精心运作,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使广大移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央惠民政策的温暖,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截至2016年底,全省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共216座,列入扶助范围的小型水库745座,农村移民近百万人。这些移民分布在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79个县(市、区)、765 个乡镇、2459个建制村。经过十年的后期扶持,开创了库区“机制活、产业优、移民富、生态美”的新篇章。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库区生产开发,有效增加了移民的财产性、生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据测算,2016年全省库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2元,相比于2005年共增收10954元,年平均增长15%。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库区移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富裕型稳步迈进。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交通饮水圆满解决

交通,是现代社会的大动脉,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十年来,全省库区共投入资金24.37亿元,其中后期扶持资金8.17亿元,实施通往移民村道路硬化等项目3926个,共新建、改建、扩建道路4295公里,有效改善了全省移民村的道路交通问题。全省100%的移民村通往乡镇或县城的主干道和通往各村组的通村道路等级提升,移民几十年来出行“雨天泥泞路滑、晴天尘土飞扬”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古田库区环湖路翠屏湖大桥,是宁(德)古(田)线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控制性工程,全长217米。大桥的修建贯通,为环湖路实现全面通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进一步促进了环翠屏湖周边地区移民村居的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2016年,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库区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全长788米、宽12米,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跨越闽江大桥,让樟湖镇北岸3个库区移民村的交通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环水库大桥的建设,贯通了水库周边村居,从前出行只能靠岸摆渡、淌江过湖的村落,从此畅通了公路。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初期,各地把解决移民村安全饮水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至2011年底,由政府组织集中安置的移民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比省政府“十二五”确定的目标整整提前了4年。

大力扶持项目开发 产业多元纵深发展

十年来,全省各级移民部门立足于库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多措并举推进库区生产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各地优势产业。

移民创业园的建设,加大了资产购置力度,增加了移民财产性收入。迄今为止,全省共投入移民资金10.3172亿元,在50个县(市、区)实施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商业店面购置、旅游设施配套、水电站股权投资等资产型项目138个,以资产租赁、股权收益等方式促进移民增收。在提高库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以种植大棚、食用菌标准房、智能温室等为重点,投入移民资金7695万元,对移民村现代农业设施进行扶持,在促进农业增效、强化多种经营中促进增收。

此外,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增加生产性收入。投入后期扶持资金3.41亿元,建立食用菌、油茶林、花卉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20多个,实施库区重点路桥、生产区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9个,通过改善库区生产条件,推动产业发展来促进移民增收。

在各级移民管理机构的扶持引领下,全省库区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格局。三明沙县、尤溪,漳州南靖、华安等移民创业园等蓬勃兴起;泉州德化湖坂村、三明沙县澄江楼村的林下种植,南平樟湖镇、龙岩新中村的花卉培植等欣欣向荣,移民群众增收致富逐步广开门路,富美移民新村的产业轮廓逐步分明。

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居家生活更加舒适

针对全省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几年来,累计投入移民资金9.6亿元,以逐村推进、整村推进的方式,在全省移民村开展以“清理村庄环境、梳理规范管线、修缮房屋立面、配套基础设施、绿化美化村庄、加强长效管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移民乡村。

面对原有村落“脏、乱、差”等问题,重点清除乱搭盖、乱堆放;清理村庄道路、公共场所、房前屋后垃圾,做到人畜分离、地无浮土;梳理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缆线,做到横平竖直、合理布局。原有裸房,统一进行粉刷或贴砖装饰,对房屋屋顶进行部分“平改坡”,对破损的墙壁进行修葺,做到墙无残壁,宜居美观,解决房屋“裸、破、残”等问题。

同时,大力完善村内道路、沟渠、照明、公厕等基础设施,对房前屋后路面进行硬化或整修,对村内沟渠实施净化,对主要道路设置排水设施,对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对污水进行分户或集中处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对村旁、宅旁、渠旁、路旁等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乡土元素,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体现农家元素风情。

十年来,库区短板在精准扶贫中加快补齐。对列入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5900多个贫困移民,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户因人施策,采取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技能培训、就学补助等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对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生存条件恶劣、不搬迁难以摆脱困境的特困移民,列入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政策实施范围,采取异地搬迁和就地重建相结合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移民的居住安全问题。

经过环境整治、避险解困,全省移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真正使美丽库区移民乡村达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图景。

移民就业较为充分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十年来,全省各级移民部门围绕提高移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大金融扶持和培训力度,解决移民群众创业难问题,改“输血”为“造血”。

在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上,采取移民资金补助、贴息贷款相结合的办法,成立移民贷款担保基金,为移民群众创业贷款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出台《福建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对额度在10万元以内的移民创业小额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切实减轻移民群众创业贷款的利息负担。至今,全省库区累计为6176户移民小额贷款提供国家同期基准利息补助2900万元,带动贷款4.6951亿元。

为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增强移民群众就业竞争力,全省各级移民管理机构举办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及生态养殖、果树种植等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更多移民获得一技之长。以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为平台,面向全省库区农村开展职业学历教育,大力培养移民新型职业人才。

在一系列政策叠加扶持下,全省移民创业与再就业掀起新高潮。泰宁县水际库区移民村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金湖之畔,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 2001年,水际移民村开始规划建设农家山庄。此后,水际移民村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和旅游区位优势,先后组建了家庭旅馆协会、游船协会、渔业协会,广大移民依托三大协会积极主动参与和对接大金湖景区的旅游渔业、游船、餐饮、家庭旅馆、购物等第三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助农、旅游兴农、旅游富农的路子。如今,水际村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发展为泰宁的首富村,并跃升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文化事业同步发展 公共服务城乡一体

结合移民村自身特点,保护与开发文化特色资源,营造真正适合移民生活与发展的文化氛围,突出规划引领、“四态”融合,对移民集中的10个重点库区乡镇,按照 “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体制机制灵活”的思路,建设库区移民特色小镇,打造美丽人文库区。

连江县小沧移民村在和谐生态的山水大背景下,着力深挖畲族文化元素、本地风土人情和地域发展优势,在规划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打造库区人文品牌。

此外,围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完善文化配套设施为重点,在库区移民村建设移民文化活动中心、移民文体广场及移民书屋,开阔群众视野,丰富了移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后期扶持已然显山露水, 十年筑梦尽显业绩功力。

放眼八闽库区,福建各级移民管理机构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创新激发后扶政策实施活力;以协调补上移民村居发展短板;以绿色引领生态库区发展方向;以开放拓展库区民生投入空间;以共享增进库区移民“获得感”。

当下,全省各级移民管理机构正响应省第十次党代会发出的“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号召,吹响集结号,凝聚起库区发展的强大势能,并切实把从严治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笃定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坐标定位,顺应库区移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突出目标导向、精准导向、效果导向,“撸起袖子加油干”,助推全省库区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步入快车道。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八闽库区移民的无数美好正逐浪而来!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