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与国
12月7日,记者来到闽清县采访灾毁耕地工程复垦进展情况。在塔庄镇溪东村,只见一大片田地里,许多工人正在搭建大棚,一座座现代化的智能温控大棚拔地而起……“我们正利用这段时间的好天气,加紧施工,尽快把温控大棚建好。”站在项目区边上,福州施恩织和农有限公司董事长施至雅指着正在忙碌的工人们说道。
福州施恩织和农有限公司是台商独资企业。该公司的生态农业基地位于溪东村下溪洋前面一片平洋上,基地的耕地是从溪东村流转承包的,面积263.8亩,主要种植从台湾引进的金花石蒜、金针花、树豆、红藜、水果玉米等。
今年1号台风“尼伯特”带来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织和农公司下溪洋生态农业基地内的大棚和农业设施毁于一旦。“水都淹这里,当时是一片汪洋。”施至雅指着基地边上办公楼二层的地方说,“洪水过后,田地里杂物堆积如山,有钢管、树枝、摩托车,甚至还有小汽车……”施董事长边说边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当时拍摄的相片和视频。该公司项目经理也给记者看了一叠打印出来的台风前后对比照片:原先是一个个整齐的大棚,一块块种满农作物的良田;台风过后变成了光秃秃都是石头的河滩。
我们沿着公司生态农业基地的机耕路,边走边看边听介绍。“这条机耕路也是进村的村道,刚刚修建的,原来的水泥路面被冲毁了。你们看,路西面的部分田地因为靠溪边,被冲毁的特别严重,成了不可复垦的耕地。”同行的塔庄国土资源所所长黄闽钦介绍说。
“非常意外,真想不到……”提起这次灾后复垦,施至雅言语之间充满感激,“洪灾过后,我们请的专家来基地看了后,都说复垦困难,但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却帮耕地复垦了!”
听介绍,为尽快恢复生产,减少企业的损失,洪灾发生后,闽清县国土资源局马上组织专业队伍到下溪洋对灾毁耕地进行测量、开展复垦方案设计等工作。在镇、村和国土资源所协同努力下,10月中旬,两个工程队进场并分成两块同时施工。“其中一个工程队施工的100多亩地里,就有8部大钩机同时运作,清出垃圾1400多方,从外面运进来50多车的耕作层土;还修建了田间路、排水沟,复垦项目工程于11月完工,为台商独资企业搭建智能温控大棚、恢复农业生产赢得了时间。”闽清县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郑铭伟介绍说。
沿着田间路前行,记者看到,路旁边一条用混凝土直接浇筑的排水沟,从西至东一溜排开,清澈的水哗哗流淌。当得知同行的还有市国土资源局派驻市“尼伯特”台风灾后恢复重建闽清工作组的林咏欢时,施至雅由衷地表示感谢:“如果没有及时复垦的话,我前期的投资将付之东流了。真的感谢政府、感谢国土部门,感谢你们!”
听介绍,福州施恩织和农有限公司现在更加有信心在这里发展,这次投资950万元,将建设39亩智能温控大棚,重新引进台湾特色的蔬菜、瓜果品种,重新培育花卉种苗等,规划建设生产型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的示范基地。预计可直接解决就业岗位30人,可带动100多户农民提高标准化规模种植水平。
采访结束,记者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生机的生态农业基地。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