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10月3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奠定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实施方案》确定,到2020年,全省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土壤酸化、冷渍化、养分失衡、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土壤微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20年,全省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绿肥种植面积稳步恢复与发展,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
《实施方案》确定了提升耕地地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土壤酸化综合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控污、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修复等6个重点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明确,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面,重点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数据平台,按照10万亩耕地设置1个监测点的标准,覆盖全省建设15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地力和肥效监测;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对耕地立地条件、设施保障条件、土壤理化性状、生物群系、环境状况和耕地障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发布相关报告。在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面,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区),开展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试点,剥离后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以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将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纳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技术路径与措施方法,制定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技术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宣传引导等6项保障措施。 ■ 本报记者 齐培松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