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荒废地”披上“生态装”——福清市旧村复垦项目区见闻

2016-10-27 15:14:20

郑与国 齐培松

 

10月12日,记者随同福清市国土资源局规划耕保科干部林碧云等,前往该市阳下街道高厝村和宏路街道南峰村了解旧村复垦项目实施情况。

“那边山脚下就是高厝村机砖厂旧村复垦项目区。”当车辆拐出高厝村村道,往北驶去时,眼前便展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林碧云指着远处山脚下一片翻新的田地说道,“那个地方原先是废弃的机砖厂,有着高耸的烟囱,宽大的焚烧炉和晒砖场,因为实心机砖不允许生产了,旧厂房就废弃在那儿,时间久了,杂草丛生,环境很差!”说着,车辆便驶到了项目区边上的机耕路上。记者看到,改造后的田地直抵山脚,一大片田地分几个层次,最低层的地块与原来一望无边的田地就隔了条沟,一样高低,也算是连成一片了。“小心点,走这边来,沿着原先路的边缘比较硬。”记者刚踏上田地,鞋子便陷了进去,原来因为刚下完大雨,加上项目区田地表面是新运来的表层土,经过雨水浸泡,表面看起来好好的,其实里面是软的。

在项目区,正好遇到高厝村村民张玉华,他拿了把铁锹,走进田中,想铲下土,给记者看表层土有多厚,不料走进田中间,才铲几下,双脚一下子就陷了进去,泥土没过了小腿,记者目测有40多厘米深。张玉华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脚抽出来,同时也把黑黑的泥土带了出来。“这个项目规模有28亩,从项目区外运进来的表层土有七八千方,覆盖了有45厘米左右。”张玉华说道。

记者看到,虽然经过大雨冲刷,但项目区表层的泥土还是可以看出是黑色的耕作层土。“我们花菜、油菜的种子都买回来了,把表面一些石子捡了,就可以种上菜,春节时肯定可以吃上这块地出产的菜。”张玉华高兴地说道。“这个项目区因为刚改造,我们鼓励当地农民来耕作,承包者每亩每年可以拿到700元的补贴。”林碧云介绍说。据了解,该复垦项目竣工后,与相邻的农田一样,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再经过2—3年的耕种,项目区内的耕地可达到并超过当地一般农田的质量,农民通过种植花生、地瓜和蔬菜等,每年可增加可观的收入。

“2016年,福清市旧村复垦项目共10个,复垦规模175.77亩,复垦后可新增耕地175.38亩,其中已完成3个项目,另外7个项目今年年底前可以全部完成。”林碧云对每个项目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前往宏路街道南峰村的路上,林碧云介绍说:“大往旧村复垦项目区位于南峰村大往自然村的一处山腰上,以前是个养鸡场,复垦面积共有18亩。那个地方原来是没有人愿意去的,养鸡场鸡屎满地,非常臭,蚊虫又多,大家躲都来不及。去年实施旧村复垦后,就成为一处漂亮的庄园了。”

我们顺着山路来到了一大片农田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垄垄整齐的地瓜,地瓜藤上嫩绿嫩绿的叶子看上去非常诱人,地瓜田旁边原先是花生地,花生已经收成,落下的花生变成种子,又长出了新苗来,尽管有些稀疏,但还是很倔强地生长着。项目区内依地势修建了机耕路,路两边修建了水沟,还种上行道树。林碧云介绍说:“这块地因为是养鸡场,土地表面有很大养分在里面,就没有从外面运表层土;山坡上建了个蓄水池,从东张水库引水上来,修建了排灌设施,复垦的田地保证百分百有水浇灌。”顺着林碧云指着的方向,记者看到,在项目区东面的山坡上,建了一个很大的蓄水池,白色的水管一直引到田间地头,每片田地里都建了个阀门井,要浇灌田地,只要打开阀门就可以了;而田间纵横交错的排水沟都是用混凝土一次性浇筑的,尽管今年经历了几次台风,但依然完好。

我们边听介绍边沿着田间路行走,走到项目区南面的机耕路旁,刚好碰到两个村民正在项目区的护坡上修整树木。 “在护坡上,已栽了几千棵树了,这些树成活后,可以保水土不流失。”一位村民大声地介绍说。记者看到,护坡上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树苗,有茶花、桂花、芒果、梨树和柚子等,有的已经长出嫩绿的小叶子。它们与满山的绿树汇成一片,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走在护坡下面的机耕路上,习习凉风迎面吹来,耳边传来东张水库引水渠里潺潺的流水声,感到格外惬意。“通过实施旧村复垦,不仅增加了有效的耕地面积,而且大大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项目区周边的群众受益多多。”采访结束,回望大往自然村旧村复垦项目区,记者坚信,这里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