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积 极 探 索 勇 于 创 新——我省受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的“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介绍

2016-10-21 09:06:40

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创新与服务并进

 

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作为我省地灾防治领域唯一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地域与学科特点,结合丘陵山地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山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

面向社会需求 坚持科技创新

根据东南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工程边坡特点,重点实验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在不断推动自身研究领域技术革新的同时,实现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即社会化应用服务。

滑坡是我省境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灾类型,是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对象之一。针对市面上现有滑坡位移监测仪器普遍存在费用高昂、抗扰性差、耐蚀度低、数据量有限、维护不便、选址较为严格等不足之处,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郭云峰带领团队长期攻坚克难,不断测试改良,自主研发出“全孔地下位移监测设备”,并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滑坡位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宁德、政和、邵武等地滑坡与高陡边坡的实时自动化监测,其远程传输数据稳定、准确,可在保障实时监测的同时实现远程高效运转,其低能耗、低成本的特点更为社会所接受。

福州地铁1号线在施工过程中因频遇孤石拦路,盾构机挖掘进度缓慢。重点实验室物探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严谨的现场勘测与缜密的技术分析后,大胆跳出现有常规技术的桎梏,创新提出利用物探技术进行地下孤石探测的构想。经过大量试验分析与反复论证,技术人员成功查明研究区内地下孤石形状及分布情况,极大提升了福州地铁1号线的施工效率,同时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为助力东南丘陵山地滑坡防治模拟技术的深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滑坡防治模拟计算软件研发工作。目前,该软件已进入测试阶段,并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此款软件完善了既往类似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便与不足之处,为东南丘陵山地滑坡防治的勘查、设计提供有效技术应用支撑,同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自主创新。

肩负光荣使命 致力服务社会

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全体科研人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任,奋斗拼搏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前线。

2016年5月8日,三明市泰宁县芦庵沟突发泥石流,造成35人死亡1人失踪,是我省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地灾事件。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接上级指令赶赴灾区调查灾害成因。调查小组不畏艰险,连续多日进行高强度作业,最终编制形成《泰宁池潭“2016·5·8芦庵沟泥石流”调查报告》。报告分析客观公正、论据翔实、图文并茂,成为省政府专家组研究灾情应对的主要采纳依据,获得省国土资源厅的认可及高度肯定。

2016年7月9日,超强台风“尼伯特”袭击我省,闽清、永泰、尤溪等县受灾严重。重点实验室积极响应省国土资源厅号召,迅速组织精干队伍奔赴各重灾乡镇,全力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持。应急人员克服气候多变、道路艰险、任务繁重、连续作战等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获得灾区百姓与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许。

近年来,实验室参与的地灾应急抢险工作还有:福州市区火车站—斗门、白湖亭—三叉街、达道路等地突发性地面塌陷应急抢险、南平市太阳电缆厂滑坡应急处理、南平市延平区大丰社区滑坡应急抢险等。重点实验室技术专家还曾成功预报南平红桃山滑坡,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此外,重点实验室独立承担的屏南县、建瓯市、宁德蕉城区地质灾害详查任务也全部圆满完成;组织编制的福建省地灾防治工程地方标准《滑坡勘察技术规范》及《滑坡防治设计技术规范》,完善了我省地灾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提升全省地灾防治及应急支撑技术队伍的能力与水平。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重点实验室现已逐步发展成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科研创新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先进技术开发与推广的重要基地,为东南沿海丘陵山地地灾防治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陈泉霖

不断演绎精彩地勘人生

 

他栉风沐雨,潜心探索地球的奥秘;他如负重的拓荒牛,不断推进地勘科技创新;他执著的追求、无私的奉献、默默的坚守,在地勘领域收获颇丰。他就是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陈泉霖。

1984年夏天,他从福州大学地质采矿系毕业后,来到了省煤田地质局,开始了他的地勘人生。转正的第二年,他就担任了龙岩白沙井田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组的副组长,1987年又接任了组长,开始独立承担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刚过而立之年的陈泉霖已在煤田地质系统崭露头角。1991年,由他主持提交的《福建龙岩白沙角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为煤炭资源紧缺的福建提交了煤炭资源储量2350万吨,勘探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七届优秀地质报告奖,也是福建省煤田地质局首次获此奖项。之后,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提拔为省197地质大队二中队技术负责人,在主持龙岩白沙东井田煤炭勘查工作时,提交煤炭资源近2000万吨,为该局捧回第一个“新发现矿产资源奖”。

1999年至2001年,陈泉霖先后调任省121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主持完成了《福建省永定县高陂煤矿区中井田详查地质报告》《福建省永定县昌福山煤矿区中井田详查地质报告》和《福建省永定县东中井田普查最终地质报告》等一批省重点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为福建提交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000多万吨,荣获了第九届中国煤炭工业“新发现矿产资源奖”。

2001年,陈泉霖担任了省煤田地质局地勘处处长、局副总工程师。作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全力以赴抓好煤矿后备基地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由他主持编写并提交了《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对全省持有生产许可证的429个煤矿概况、全省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利用情况、全省煤矿资源可供性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48个有较好远景的煤炭资源区。

2007年底,陈泉霖升任了局总工程师。他在继承、发展滑脱构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深部找煤的新观点,即以滑脱构造理论为基础,以遥感地质、高精度物探技术为先行、快速精准的钻探、数字测井技术、数字测试技术为验证,数字地质为保证的新的找煤理论和方法手段。他首次提出“四下(火山岩下、红层下、推覆体下、滑覆体下)找煤”的新思路,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福建省深部找煤的成果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级找矿科研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在陈泉霖的主持下,省煤田地质局实现省内地质找煤4.76亿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216%,省外地质找煤19.68亿吨。提交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14处、小型矿产地41处。承担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1个,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49个。由他主持提交的《福建省缺煤省基于滑脱构造理论的深部煤炭资源研究》项目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项目;主持提交的科研项目“福建省二叠系含煤区深部煤炭赋存特征与找煤模式”,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验收,该成果被中国矿业报列为2015年全国科技指导找矿先进经验之一;组织实施的福建龙岩市坑柄煤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先进集体”称号;组织提交的《龙岩洋坑煤矿区煤炭普查报告》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资源发现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泉霖带领13位地质专家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圆满完成了德阳市灾区112个灾民临时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8万多位灾民的安置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深受当地政府和灾民的好评,受到国土资源部的表彰。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旱灾发生后,他带领一支由26位志愿者形成的抗旱找水突击队,不仅解决了元谋县和武定县5个乡镇10个村3万多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问题,也实现了西南高海拔地区红层下找水的重大突破,受到国土资源部的表彰,荣获全国“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6月,他带领34位地质、钻探、测量、化验等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国门,圆满完成印尼朋古鲁省西南三号煤矿区详查项目,提交煤炭资源量1.4亿吨。

陈泉霖还注重理论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CN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被美国EIPAGEONE数据库、中国CSCD数据库收录1篇。

一项项找矿成果、一个个荣誉称号,映衬出陈泉霖对地质事业的忠诚,也得到社会的肯定。他入选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中央地勘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福建省煤炭学会首批专业技术专家等。先后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先进个人、福建省首届地质科技奖、省地质科技银锤奖、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管理先进个人、福建省首批国土资源矿产地质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和荣誉。32年来,陈泉霖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寻找快乐,不断演绎精彩地勘人生。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陈润生

难事更须登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是陈润生的座右铭。作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总工程师,陈润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地质工作野外一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对地质工作的热爱,他先后组织实施和参与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地质项目;他潜心于地质科技研究,先后荣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先进个人”、第六届福建省地质科学技术奖“金锤奖”,以及刚刚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创新地质找矿科技理论

“十二五”期间,省地调院发现了建瓯上房钨矿、上杭洋坡坑稀土矿等大型矿床,提交漳平北坑场钼铁矿、宁化下伊锡矿、武夷山山口银矿、建瓯罗山钼矿等一批中型矿床勘查报告。陈润生作为全院技术工作的负责人,从项目设计、野外施工到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他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和充分的技术指导。

在罗山、上房等地,为了看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在地质现象的现场,常常是顶着炎炎烈日站上二三个小时。由于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下,才能用荧光观察岩芯等,他就披上特制的黑布罩,躲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块一块地细心观察。在夏季高温下,躲在布罩下显得特别闷热,犹如蒸桑拿一般,那些无处不在见缝就钻的蚊虫,叮得他满身都是包。

“十二五”期间,由他主持完成的《福建省建瓯市上房矿区及外围钨(钼)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靶区优选研究》项目,精确限定了闽北上房钨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首次提出华南地区大规模钨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是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湘南、粤北、赣南地区延伸到武夷山成矿带的闽西、闽北地区,具有北东向展布的特点,拓展了华南地区钨矿找矿空间;利用激光剥蚀ICP-MS技术对上房白钨矿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微区原位分析,在国内外首次识别出具高Eu异常低MREE含量和低Eu异常高MREE含量的两类白钨矿,为白钨矿成矿物质来源示踪和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新途径;首次建立了上房钨矿的成矿模式和闽西北地区钨矿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并用MgeoM技术圈定了7个远景区、10个找矿靶区。

提供矿政管理技术服务

几年来,陈润生主持或组织编写了《福建省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福建省“十二五”地质工作专项规划》《福建省找矿突破行动方案》等,为福建省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矿政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服务和支撑。

在福建(含台湾)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他具体负责福建和台湾二省的潜力评价工作。这一项目是我省历年投入资金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综合性集成研究项目,通过努力最终确定了福建铁、铜等18个预测矿种和台湾省4个矿种的典型矿床、矿产预测类型和预测方法类型、预测区范围,建立了典型矿床预测模型图39个、区域预测模型图128个,圈出了铁、铜等18个矿种最小预测区974个。

提升两岸地质科技交流水平

几年来,陈润生积极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多个院校交流,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台湾海峡地质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台湾地质专家、青年学者建立了良好关系。

为了编制新版《台湾地质志》,开展闽台地质对比研究等,陈润生多次带队前往台湾。考察期间,他每天早上七点多出发,沿着海边一路观察露头、敲打标本,直到天色昏暗实在看不见了,才恋恋不舍地结束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连陪同的台湾地质同行都感到十分敬佩。

“很多人以为我们到台湾考察,肯定要找寻机会到各个景区去参观。实际上我每天都担心时间不够用,哪怕是到了景区外围,也没有进去参观过。”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我觉得看这些地质现象,真的比看风景好多了。”

积极参与高层级地学研究

作为省地调院开展地学科研的主导者,陈润生十分重视和参与高层级地学平台的科学研究。最近,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全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地球深部探测,既是解决地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需要,更是国家保证能源资源安全、扩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重大需求。科技部批准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他积极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首批深地探测示范区。通过不懈努力,德化—尤溪—永泰矿集区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被列入华南地区首批三个深地控测研究示范区。

 

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林恒萍

不忘初心 坚守热土

 

林恒萍,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规划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2013年,她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2014年,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的“福建省国土资源土地规划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

立宏志,用青春书写热土

二十年前,初出校门的林恒萍迈进了土地规划院的大门,从那时起,她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定为“土地人”,立志甘为热土献青春。

“做就要做好”是她做事的理念,一丝不苟是她一惯的工作作风。从进入规划院那天起,她把对国土资源事业的热爱,化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学习土地管理业务知识,很快成为业务骨干,表现出较强的业务能力。2006年,她通过努力取得了高级职称;2009年,她成为科室负责人,科室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她都精心安排,每个环节都认真思考,提交的所有成果都一一把关,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作为长期从事土地规划专业的技术骨干,她编制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审查设区市、县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为保证市、县、乡级规划编制成果符合要求,她主动对基层国土部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电话、QQ、微信等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一般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省、市、县、乡均需开展编制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她带领科室人员加班加点,积极配合省国土厅规划处顺利完成每一次的编制任务。2012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工作,她编制了省级衔接方案,同时向上积极与部规划司沟通,向下积极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并配合做好衔接成果审查,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努力,顺利完成了成果审查和报备工作,为全省“十二五”期间的用地需求提供了规划保障。

挑重担,用创新点燃热土

林恒萍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所钟爱的国土规划事业,是踏实的努力带来厚积薄发,是创新的思路点燃蓬勃激情,于是乎,勇挑重担的她开始了一连串的“首次”之旅——

2011年,她首次在全省编制“十二五”国土资源科学与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内容涉及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测绘地理信息等国土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将这些内容完全不同的业务写进一个规划,而且是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的科技规划。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此,她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虚心请教,认真梳理,终于圆满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

2011—2012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然已不能满足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急需编制一个融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一体的新规划。她勇挑重担,带领科室人员首次在全省探索“三规融合”编制方法和编制思路,新规划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未来发展的“指路明灯”。

2012年,我省被国土部列为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要求两个月内编制完成试点市县的专项规划。面对这项全新的工作,她没有彷徨等待,而是迅速组织人员,实地踏勘调研,收集资料,确定编制大纲,按时完成3个试点市的规划编制,并在全国15个试点省份中第一个通过国土部组织的审查。

2012—2013年,中国地调局在全国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工作,她和她的团队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这项工作在全国尚属首次,评价要素多,且每一种要素都涉及很多评价指标,最后还要将这些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她迎难而上,根据我省实际确定了土地、矿产、海洋、水等4种资源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等6种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请教专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单要素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经过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改,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项目于2014年通过中国地调局组织的审查验收,成果获得好评并被评为“优”。

进入201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部“十三五”规划纲要,她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开展县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工作……

重钻研,用成果回馈热土

每一次新任务、每一个新课题、每一项规划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反复论证,甚至推倒重来,但林恒萍依然越挫越勇,坚持不懈,只为当初许下的“初心”——“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那是初心;“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那是初心;“遵纪守法,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懂得分享,富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那是初心;“热爱土地事业,热爱规划工作”那是初心……

如果你问她,这些成果的取得靠什么?她会认真地告诉你,这是许多领导、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许多“土地人”辛勤耕耘的结果。而我要说,当然还有她当年在规划院门前立下的志向,许下的愿望——不忘初心,坚守这一片挚爱的热土。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