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在地灾应急处置第一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灾应急处置工作纪实

2016-08-26 08:45:24

连小强

7月27日,驱车一个半小时,行程70多公里,李景等三人从福州市区到达永泰县。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的成员,他们是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派出的第三批到永泰开展地灾排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暴雨。”一位老百姓说。作为遭受台风“尼伯特”危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永泰县最大3小时雨量达到245毫米,为历史之最;县内多个乡镇突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等几个乡镇受灾最为严重。这些乡镇,是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本次开展地灾排查工作的重点区域。

灾情就是命令。面对台风过后地质灾害频发的紧急情况,作为省地质灾害应急的技术支撑单位,该院在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领导下,台风登陆的次日便迅速派出柯永华等人到永泰、闽清踏勘,随后又组成三个地灾应急处置小组,奔赴永泰县各个乡镇。

7月15日上午11时30分,地灾应急处置专家庄树裕博士正在办公室忙碌着,一个电话打断了他的忙碌,上级领导在电话里要求他立即做好出发准备,召集人员前往永泰进行地灾应急处置。事出突然,庄树裕连回家拿换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匆忙整理一番,背起常备在办公室的应急包,一个小时后,便和于翔等人跳上地质灾害应急专车,赶赴地灾应急第一线。

台风造成的灾害出乎大家的意料。一位农户在暴雨中出门查看,发现屋前溪沟已经塌方,慌忙将一家老小都转移到村部,12人刚转移完不到3分钟,整个房子就被屋后塌方覆盖;永泰县内的清凉溪,在高雨量下一度湍流暴涨,把一座50米长的石桥连桥墩都冲得不知所终,河岸两旁十米范围内,在不到半个小时水位就抬升了1.2米。

滑坡、崩塌、泥石流成为主要地质灾害,很多乡镇在台风过后数日,依然处于断水、断电、断路、断通信的状态。为配合地方政府抓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个小组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地灾点。胡祚林和柳文广前往一个地灾点的时候,武警官兵刚将道路抢通不到两小时。

抢通的道路比较狭窄,应急处置小组的同志们小心翼翼地前行在泥泞中,路上的淤泥经过武警官兵清理,依然厚达10多公分。两旁的山头,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滚落下来,湿软的土体随时都有二次崩塌滑落的危险。但为了尽快做好地灾排查工作,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他们已经顾不得这些。在一处地灾点,为了分析滑体的成因和类型等,在土体后缘有裂缝的情况下,郑国明和钟艳春两人冒着二次滑塌的危险,爬到半坡测量、观察稳定性;在另一处地灾点,村民房屋受损严重,滑坡前舌已经延伸至村民家中大厅。因受地势条件限制,房坡距狭窄。为了查明滑坡的灾情现状和发展趋势,庄树裕和于翔两人只好绕过滑体,在没有山道的坡面上,穿行在灌木毛竹中,等到查明情况后,两人身上已是满身泥泞。

在七八天时间内,大家忙得连轴转。每天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出发,争分夺秒赶赴地灾点。观察灾点情况,寻找裂缝周界,测量边坡,分析滑塌趋势,划定警戒线;并据此提出治理方案,或是降险处理,或是工程治理,或是搬迁避让;因为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危,每一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细致,不敢有任何疏忽。

有时候,因为道路封堵,为了看一个地灾点,常常要绕行4个小时。中午饿了,将就吃点快餐,或是塞几口面包了事。常常是晚上八九点才回到驻地,最晚的甚至到夜里11点。回到驻地后还要赶着整理资料写报告,等到所有事情忙碌完,劳累的大家几乎是沾床便睡着了。

多变的天气也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短短数日时间,既有倾盆暴雨,又有烈日酷暑。暴雨之时,大家便趁着雨势较小的间歇,抓紧时间赶任务。在一次徒步赶路中,庄树裕和于翔突遇暴雨,两人戴着草帽在村道上狂奔了10多分钟,才找到一处地方避雨,全身上下几乎是淋个通透。烈日当空时,大家便带着一身的汗水辗转各处。一天,郑国明和钟艳春为了查看一个地灾点,顶着红艳艳的大太阳,绕行了整整13公里,全身汗如雨下,4瓶水喝下去依然是觉得口干舌燥。尽管很辛苦,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本次台风给永泰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十分严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在短短几天内转战白云乡、红星乡、清凉镇、丹云乡、长庆镇、樟城镇、塘前乡等多个乡镇,调查地灾点77处,编写调查报告27份,为地方政府开展地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哪里有地质灾情,哪里就有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职工的身影。作为公益性地勘单位,该院一直把做好地灾应急处置工作作为自身的责任。目前,仍然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奋战在永泰县的地灾后续排查一线。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