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培松 郑志鑫 吴立水
宁化县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善了田间耕作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孟夏时节,记者专程前往宁化县采访该县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成效。
5月25日,天高气爽。我们来到了湖村镇陈家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采访。走进项目区,只见千亩良田一片葱绿,田里的花生伸展着嫩绿的新芽,长势良好;地里的烟叶摇曳着墨绿的叶子,传递着丰收的喜讯。举目四望,项目区内新建的田间路、生产路纵横交错;低头细瞧,田边混凝土浇筑的水渠里,清水哗哗流淌。
“湖村镇这个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巫坊、黎坊、陈家等3个行政村12 个村民小组,项目规模3693亩,总投资1100多万元。该项目于2014年1月开工建设,2014年12月工程已基本竣工,新建田间路19386米、生产路22963米,浇筑排灌渠14841米、引水农渠26461米,砌防冲护岸180米,新竖标志牌1个。去年12月,该项目通过了三明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验收。”同行的宁化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熊清平边领路边介绍说。
“开展土地整理,我们农民受益很多。土地整理后,耕地排灌顺畅,田间交通便捷,小丘变成大块田,可以使用农业机械,节约了耕作成本。如原来请人割稻谷每亩需300元,现在使用收割机只需80—90元;原来整畦一亩需120元,现在使用起垄机只需80元。仅收割和整畦,一年每亩地就可节约成本260元左右。过去1个人最多耕种五六亩地,现在耕种10亩地没问题!过去耕种一亩地,年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耕种一亩地年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土地整理确实是利农惠民的工程。”谈起实施土地整理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陪同采访的湖村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吉生说得具体、讲的生动,他说出了当地村民的心里话。
我们沿着项目区内的田间路边走边听介绍。“土地整理前,这里田间道路最宽的不到1米;稻谷、烟叶收成时,都是靠肩挑手提,远点的有两里路。现在好了,修建了3米多宽的田间路,可以用农用车、拖拉机拉回家,省工又省力,效率、效益都提高了。”陈吉生高兴地说道。
“你们看,这里的水渠修建好快2年了,依然完好如初!”熊清平指着路旁的排灌渠兴奋地说。记者走到渠边蹲下观察,并用脚踩了踩,“哟,这水渠确实比较坚固。”“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排灌渠,我们都是采用一体浇筑而成的,质量好,经实际使用后比分体浇筑的牢固、耐用。”熊清平说得肯定,讲得自信。“排灌渠没修建前,田里的用水靠串灌,前面有水,后面的就没水了,下块田要等上块田灌好后才有水流下来;有时为了等水都等到半夜三更,有时还会发生田间用水纠纷。现在,每块田前都有排灌口,排灌方便多了!”陈吉生补充说道。
看到前方路旁的田里有七八个农民正在收摘烟叶,路上停着辆三轮机车正在装烟叶,记者赶紧快步向前进行采访。“这片烟叶长得不错,是你们家种的吗?”“我们是来帮忙她家摘烟叶的。”其中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指着一位头戴草帽、手抱一捆烟叶来到三轮机车前的妇女说道。
听介绍,这位妇女名叫李生金,是湖村镇陈家村的村民,因丈夫瘫痪在床,田里的农活主要靠她和聋哑的儿子承担完成,农忙时,就请邻居村民来帮忙。“你们家种的烟田有多少亩?”“20亩左右,自己家的只有10亩,剩下的是亲戚的,他们外出打工去了,我就把他们的地都拿来种。”李生金一边将烟叶放到三轮机车上,一边笑着对我们说。“现在的田是不是比以前好种了?”“是哦,是哦!以前没有这么大的路到田边,收割下的烟叶,要用担子慢慢地挑回家;过去田边也没有水渠,靠水沟串灌;耕地靠牛,很不方便。现在好多了,可以租机械干活了,还能多种几亩地。”听介绍,烟叶收成后,还要种水稻。她母子俩一年也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种了这么多的水稻,谷子收成后有拿去卖吗?“没有卖。留一部分自己吃,多出来的就送给亲戚,就当他们把田让给我们耕种的租金。”李生金回答说,脸上露出憨厚的微笑。“谢谢了!”记者目送李生金坐上她儿子开的三轮机车,车子满载着她们辛勤劳动的收获和喜悦,顺着田间路往村庄方向渐渐驶去。
采访了湖村镇陈家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我们又乘车前往泉上华侨农场采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车行路上,熊清平又向我们介绍了宁化县土地整理工作情况。听介绍,2003年以来,宁化县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9个,规模总面积15万亩。截至今年5月,已完成43个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并通过了三明市国土资源局的验收;有7个土地整理项目,已基本竣工,待市级验收;还有9个土地整理项目,今年初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可竣工。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已让项目区10多万村民受益。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