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整理+流转 拓宽致富新路

2016-06-13 09:36:59

本报讯 截至5月底,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计划种植的一批优质稻已经插秧完毕,今年这个村子的优质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350亩。此外,该村还在30多亩山垄田里套养田螺和稻花鱼,拓宽村民致富途径。

“这些种养项目所在的耕地都实行过土地整理,经过几年的实践,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要不然也不会一下子铺得这么大。”笔架村党支部书记柯自健介绍说。去年,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就试种了一批优质高山水稻,并在稻田间养殖田螺和稻花鱼。那批优质稻米,每公斤售价20元起步,最高卖到40元,稻花鱼每公斤售价60元,田螺每公斤2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4000元。

熟悉建宁县情的人都知道,伊家乡大多村庄都是高山村,全乡1.5万亩耕地,70%都是山垄田,种植水稻、蔬菜等普通农作物,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为了提高山垅田耕作效益,近年来,建宁县国土资源部门把土地整理的重心转向山垅田。去年,伊家乡便完成了沙州村、陈家村1770亩山垅田的土地整理工作,该乡充分利用整理好的山垄田,大力建设生态食材种植基地,打造“生态食材之乡”。

柯自健原来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种植水稻、烟叶、蔬菜的面积达20余亩。去年乡里实施山垄田整理后,他改变种植方式,在整理后的耕地上进行生态食材种植和田间种养。在他的带动下,今年初,村里好几位致富能人便联合起来,在高岭自然村流转农田280亩,进行复合种养。

据了解,今年,在伊家乡政府的推动下,该乡高山优质大米、田螺、稻花鱼种养的面积已超过千亩。此外,该乡还大力推进建莲、淮山等种植基地建设,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拓宽新路。■ 阮晓平 王华耀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