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忠诚履职 有效作为——记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泉州市国土资源局

2016-03-24 15:27:35

齐培松 涂晓扬

近年来,泉州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主动应对新常态、新变化,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并进,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并举,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全力推进“效率国土、责任国土、民生国土、创新国土、阳光国土” 建设,努力提高国土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以富有成效的实际行动为泉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肯定,获得社会和群众的认可。2014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度单位绩效考核成绩进入了全市优秀行列;今年元旦前夕,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全力以赴服务发展,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千方百计做好土地要素支撑。“十二五”期间,保障了全市563个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及时、高效和依法用地,在精准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效率国土”方面有效作为,荣获全市大干150天全力实施五大战役功勋集体、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项目用地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

3月9日,记者在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看到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赠送给泉州市国土资源局的一面锦旗,点赞该局“高效办实事 企业贴心人”。该局用地科科长黄龙腾介绍说:“锦旗是前不久送的。中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省重点项目,我们局提前介入,主动上门了解用地保障方面需求,派专人跟踪服务,帮助备齐、规范用地申报材料;加班加点,缩短建设用地预审时间,及时颁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保证了重点项目如期投产,得到企业的高度肯定。”这是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服务发展、服务企业,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一个缩影。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服务项目一杆到底,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实现了应保尽保,坚持简政放权一放到位,对内一次性把行政审核审批事项授权委托服务窗口直接办理,对外一次性把市级国土资源审批下放县级,大大提高土地报批、供应、登记、发证、抵押融资“一条路”服务的效率。对省及省以上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用心指导各县(市、区)做好项目批准(核准、备案)、规划选址、初步设计、林地审核、社会保障等用地审批前置工作;主动提供规划选址、审批程序、供地方式、税费政策等咨询服务;指定专人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加快用地审批进度;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和谐征迁、土地供应、来信来访和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保障项目及时、高效和依法用地。“十二五”期间,泉州市经批准的国家、省、市重点、重大项目563个,总用地面积9.53万亩,其中,社会民生工程项目108个,总用地面积1.98万亩。包括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泉州湾跨海大桥、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见龙亭经济适用房、鲤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及“三旧”改造项目、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工程等重大交通、能源、水利、民生工程项目。去年,泉州市经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64批次,面积3.37万亩,保障了“三比一看”行动计划和稳增长等各业各类项目用地需求。“到目前为止,泉州市没有一个重点项目由于土地问题无法落地;没有一个投诉,因用地问题影响招商引资。在土地要素保障工作方面,全市国土资源部门一直是尽心尽力,有效作为。”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赖开族说得十分肯定,话音不大却充满了信心。

在保障发展用地的同时,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请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从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强化土地供应源头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加大土地盘活挖潜力度、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该局坚持以“用”为原则,创新提出“两权分离”机制(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和“三不变”原则(土地使用权性质不变、建筑物产权不变、主建筑风格不变),对中心市区老旧工业厂房进行了成功改造,建成了具有地标性的源和1916和领SHOW天地两个创意产业园,开创了可复制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其做法经验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肯定。

近年来,泉州市国土资源局还有序实施土地储备出让,截至去年底,完成土地收储1.48万亩,通过招拍挂出让储备用地8688.97亩。通过实施土地收储和有计划供地,合理调控土地供应量,促进中心城区综合开发建设。去年以来,该局还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到今年2月底,已清理处置闲置土地176宗5657.97亩,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土地合理有效利用。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保护耕地资源为首要工作职责,列为全局重中之重的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6万多亩,旧村复垦近1.7万亩,年年都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在推进土地整治、建设“责任国土”方面有效作为,连续16年实现了全市年度耕地占补平衡。

3月11日,记者走进泉港区涂岭镇溪西村土地整理项目区,环顾四周,千亩良田郁郁葱葱,一畦畦花菜露出了又大又白的花序,一垅垅草莓生长着有青有红的果实……“这个项目土地整理规模1586.74亩,通过修建田间的路、沟、渠,并进行土壤改良,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耕作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还新增有效耕地168.23亩。目前,有1400多亩的耕地已流转给种植专业户耕种。”同行的泉港区国土资源分局地产公司经理肖立承介绍道。“以前,我们村1亩地流转的租金才500元,最少时仅300元;土地整理后,1亩地流转的租金是1300元。另外还约定,每年的5月至8月,租出去的田还是由村民自己耕种。现在田里种的水稻也比整理前多收成一二百斤谷子,真正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他时间,年纪大点的村民还可以到种植专业户承包的田里打工,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这在耕地流转时,村里与专业户是有签约的,明确规定,需要雇工的要雇溪西村的村民。现在,村民们对耕地都看得很重,都说这片田是摇钱田,是生财宝地!”溪西村党支部书记任黎明笑着说道。

记者在土地整理项目区里边走边参观。在一片种满草莓的田前,种植专业户林祥斌告诉记者:“我们夫妻从闽侯来这里承包了170多亩的耕地,主要种植蔬菜;我们看中的就是这片整理的土地,这里交通方便,地平、田肥、渠畅。现在,我们家有7个兄弟姐妹来涂岭镇溪西村搞种植,一共承包了近千亩的耕地。”“搞专业种植效益好吗?”记者问。“去年遇到冷冻天,收入会差些。一年下来,十来万还是有的。”林祥斌回答道。这个项目仅是泉州市保护耕地,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泉州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耕地“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市政府每年都把耕地保护列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县、乡、村。泉州市还创新建立市级补充耕地指标应急储备库,每年增加下达市级收购补充耕地任务;同时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旧村复垦工作,对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督促县(市、区)政府按每年每亩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给签订基本农田管护责任的基层组织或个人,用于基本农田管护。该局坚持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重,在全省率先建立耕地开发项目最低投入标准,对耕地开发项目资金投入达不到最低投入标准(水田每亩10000元、旱地每亩8000元)的不予组织验收。据介绍,“十二五”以来,该局共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75个,规模16.19万亩。

今年2月,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泉州市落实“十三五”期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补充耕地任务指标预购制度,多渠道拓展补充耕地途径,探索集体流转、公司开发、承包经营的土地开发新模式等多项措施,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该“若干意见”经泉州市政府同意,由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各地执行。

3月11日,记者来到安溪县官桥镇官郁等3个村旧村复垦项目区,举目四望,昔日破旧的房屋和废弃的石材加工厂房已不见踪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白色的农业种植大棚。安溪聚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周誉介绍说:“去年,我们公司承包了这片240多亩新复垦的耕地,已建设了40多个大棚,种植西瓜、甜瓜、草莓,还有黄花菜;现在是草莓采摘季节,还挺热销的。”这是泉州市旧村复垦规模较大的一个项目。2010年以来,泉州市共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旧村复垦项目270个,项目总规模1.69万亩,可新增耕地1.64万亩,目前已完成房屋拆除面积1.01万亩,复垦耕地9585亩。该市推进旧村复垦的“永春速度”,得到省国土资源厅的充分肯定。据介绍,2011年以来,泉州市共完成补充耕地任务7.74万亩,连续16年实现了年度耕地占补平衡。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为民重在务实,尽职尽责防范地质灾害,扎实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10年来,全市完成地质灾害搬迁2000多户,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点治理项目,万余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全市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面积逾千万平方米,矿山周围数万群众受益;在维护群众权益,建设“民生国土”方面有效作为,得到市领导和市民的点赞。

3月10日,春雨飘洒。记者随德化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志勇一行来到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后山滑坡治理工程项目现场,长约200米、高20多米的锚杆护坡已经竣工,主体工程边坡上还挂着柔性钢网;护坡距离学院师生食堂后门不到10米。听介绍,2010年,学院后山发生滑坡,滑下的泥土从窗户冲进食堂里。经地质专家现场调查,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连续大强度暴雨情况下,极有可能继续下滑并形成大的滑坡,直接威胁学院2000多名师生的安全。“在国土资源部门支持帮助下,学院申报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于2013年完成了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经过2年多的监测,工程运行良好。滑坡治理让学院消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在校的师生们安全了。真的感谢国土资源部门为学院办了件大好事!”该学院后勤处处长彭凌飞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据调查统计,泉州市共有地质灾害点1538处,高陡边坡点7844处。泉州市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把它作为“保护生态红线,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每年都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部署各项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落实群测群防人员5232名,构筑市—县—乡—村—地质灾害点的五级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并运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发布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做到早预报、早部署、早防范;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实施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居民搬迁安置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搬迁列为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843万元,实施地质灾害点治理项目35个;累计投入资金9741.6万元,共搬迁安置365处地灾危险点居民646户2995人。据统计,10年来,泉州市共搬迁安置地灾危险点居民2028户8697人,让1万多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

永春县东平镇文峰村地灾整村搬迁,是泉州市实施地灾搬迁、为民办实事的一个典型例子。文峰村原先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地形陡峭,距东平镇13.5公里,村民居住的房屋多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的土木结构房屋,且房前屋后均是高陡边坡,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在县委、县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心支持下,东平镇政府根据我省地质灾害搬迁有关政策,将离镇区仅3公里、紧靠桃溪畔的35亩土地规划为文峰村整村搬迁的迁居地。新建成的文峰村面朝桃溪流域生态景观公园,背靠新建成的县工业园区轻工园区。

走进新村,一座座六层楼房错落有致,村道太阳能路灯有序排列,村前大路旁绿树成荫。2008年以来,文峰村182户780多村民陆续搬迁入住新居,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幸福生活梦。村民郑秀宝告诉记者:“以前,房屋破旧,山高路陡,每遇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有一年下大雨,我家屋后山上滑下来的泥土都落到了门口,好危险哦!现在居住安全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郑秀宝说着呵呵地笑了。文峰村党支部书记黄良斗说,“我们村从山上‘飞’到镇区旁,不仅远离地灾威胁,而且就医、就业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上学方便了!地灾搬迁真是为民惠民工程!”他说得由衷,说出了文峰村村民的心声。

在有序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泉州市国土资源局还强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将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各级政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抓落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以“政府主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加以保障”为主线,全面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面积1068.57万平方米。其中矿山复绿面积31.34万平方米,废弃采坑回填、尾矿库复垦利用、矿区迹地绿化治理面积466.09万平方米;引导鼓励群众利用废弃矿山建设乡村公园,开垦茶园、菜园等面积31.3万平方米;安溪县官桥—龙门石材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已获得财政部、国土资源部3期拨款2.84亿元,一期工程治理面积228万平方米已通过验收,二期工程治理面积578万平方米目前正在施工中。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赖开族说:“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是泉州市国土资源工作新的起点,我们要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力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并进,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并举,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着力提升资源支撑力,优化资源配置水平;着力提升资源管控力,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着力提升发展驱动力,稳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执法威慑力,切实强化执法监管;着力提升环境承载力,推进建设绿色矿山;着力提升内部执行力,创先创优服务环境。为泉州市“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为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