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想不到能变这么好”——宁德市国土资源局帮扶屏南新田村发展侧记

2016-03-03 09:08:53

谢陶靖

 

“3年来,在‘市里亲戚’的帮助下,村庄美了,村民富了,日子好了。”日前,在屏南县甘棠乡新田村,村委会主任李安徽满怀喜悦地告诉笔者,没有国土资源的好政策,村里要建起这百亩食用菌产业园,是想都不敢想啊。放眼望去,如今的小山村,竹林掩映,菇香飘远,130余亩产业园沿着山脚而建,320万筒菇从这里出产,销往山东、上海、广东等地,今年有望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地。

新田村距屏南县城38公里,全村248户998人。2013年,宁德市国土资源局与新田村结成帮扶对子。3年时间里,在该局的帮扶下,村民人均纯收入从5300元增加至9900元。

2013年以来,新田村发展被列入宁德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日程,该局4名局班子成员、10多名工作人员先后前往新田村,与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共谋发展,共同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旧村复垦、土地流转等。79岁的村民李南京说:“如今新田村有三好:一好,村里人不用往外跑,产业园上班,合作社员真不少;二好,村容洁道路好,尘土飞扬渐渐少;三好,联上农村淘宝,往后销路会更好。”

与宁德市国土资源局结对前,新田村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但收入甚微,无法成为支柱产业,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新田村与古田吉巷乡一山之隔,气候、条件差不多,为什么不发展食用菌生产?2013年秋,借古田县“中国食用菌之都”的产业辐射之势,宁德市国土局倡导新田村成立屏南县天湖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建新田村食用菌产业园。

在宁德市国土局的指导下,新田村建起130亩食用菌产业园,园内分区得当,两排钢构菇棚沿路而建,并建起脱水冷库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食用菌加工产业链。40余名村民加入合作社,培育品种渐增,村民生活从此改变。如今,新田村靠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村财收入已从80万元增至550万元。

“创业就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还能建设家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27岁的村民李建军退伍后到上海创办石材厂,2013年听说家乡要办食用菌合作社,他毅然结束了上海的生意,怀揣40余万元回乡创业。

“3年了,要不是市国土局,我这辈子还真想不到新田村能变这么好!”70岁的老汉李北京激动不已,他高兴地对笔者说,自己见证着家乡“脱胎换骨”的变化,回想过去,这里开门是竹林,出门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四处泥泞。如今,通过村道硬化等项目,新田村“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采访手记:

3年前,望着偏僻清冷的新田村,宁德市国土资源局通过深入调研,定下5条发展思路。加强发展农村生产性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办实事好事,改善设施建设;运用国土资源政策,助力村财增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村主干带头引领作用。3年后,他们与新田这个小山村结下不解之缘,开动了新田村的“发展引擎”,真正成了小山村的“娘家人”和“市里亲戚”。

收获时节,让我们用实践成果一一对照当年定下的思路。如今,130亩新田村食用菌产业园屹立山间,产量与收入俱增,形成规模化生产;农民增收渠道拓展,从单一的外出务工收入,转变为食用菌、毛竹、土地流转资金多源收入;现在,村里建起农民休闲广场,实现村中道路硬化;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旧村复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动村民成立屏南县天湖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40名村民入股成股东共促发展。

寒冬退去,阳春渐暖。3年来,“市里亲戚”与新田村村民一同建设新农村,打造新风貌——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村容整洁、人和业兴。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