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在新房里过年就是不一样”

2016-03-03 09:05:34

张步雄

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无违建示范村,一个山区小村如何能获得如此高的殊荣。2月17日,正月初十,乡村大地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笔者来到仙游县社硎乡采访,镇党委书记陈志推荐到白洋村看看。

白洋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型山村,全村“地无三尺平”,交通不便。2013年,白洋村被列入莆田市幸福家园试点建设,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以土地整治为切入点,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助力白洋村实施旧村复垦和新村建设。

来到白洋村新村建设安置区,刚一进村口,就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咚咚嚓的锣鼓声阵阵,更增添了小区的节日氛围。村民刘龙国热情地招呼笔者到他新家做客。刘龙国的安置房占地84平方米,两层半高,建筑面积259平方米,全家4口人住,既宽敞又舒适。

刘龙国在仙游县城关经营水电生意,他满意地说:“新房装修就花了11万多元,小区空气新鲜,绿化好,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关差。”

刘龙国原来的旧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处在地灾隐患点上。他介绍说,一到汛期,镇村干部就动员转移,整天担惊受怕,要是遇到春节下大雨,就更闹心,多年来都想早日摆脱地灾威胁。现在好了,在国土部门和镇村的支持下,终于如愿以偿了。“在新房里过年就是不一样,想多住几天再下去开门营业。”刘国龙笑呵呵地说道。

刘国龙住新房愿望的实现,得益于白洋村实施的土地整治。他家的旧房有140多平方米,拆除时不但拿到4万多元补偿,而且复垦后的耕地仍归自己耕种。

据了解,在莆田市、仙游县国土部门的支持下,白洋村实施土地整治,开展拆旧建新。项目整治规模139.6亩,共涉及拆旧125户,复垦后新增耕地65亩。对于拆迁户,采取货币安置10户,集中安置115户,其中地灾户51户。在安置小区选址上力求节约集约,利用山坡地,不占用一分耕地,小区用地54亩,共建设安置房22栋,总建筑面积26520平方米,总投资4500多万元。

这么多建设资金哪里来?村干部刘胜喜介绍说,通过增减挂指标产生1800多万元;另外,争取到省造福工程建设资金补助,省、市国土部门地灾搬迁政策资金补助等。安置小区配套建设了卫生医疗站、老人活动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图书室、健身中心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丰富了文化生活。

不仅是居住环境改善,土地整治还给白洋村带来了更多变化。以前村民大都去外地打工。去年8月,村里与福建省利荣昌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并发动群众成立仙游县豪友昌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种植林下经济,一期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利用村集体毛竹林种植金线莲150亩,吸纳村里120多人打工,每人一天的收入超过百元。去年,村民仅打工收入就有70多万元。此外,白洋村利用复垦后的65亩耕地,加上原来村民抛荒地,种植油菜花150亩,既增加了种植收入,又发展了观光农业。

据介绍,通过土地整治,去年白洋村人均增收2800元,消除贫困人口65户300多人。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