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打造“智慧国土” 实现科学监管——南平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纪略

2016-01-21 15:30:03

陈龚清

 

现在,只要点击南平市国土资源局网站,打开“天地图·南平”版块,就可在电子地图中根据需求查找所在位置及周边相关标志,附近的街道、楼房、公园等,都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形象逼真。

这是南平市国土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全国掀起的建设“智慧城市”大潮中,该局着力建设“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成并运行的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成为领导决策、市民办事的得力助手;正式启动的南平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将实现覆盖全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国土”,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建设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给城市规划建设安上“眼睛”。

 

省、市、县联创共推项目建设

 

“成立信息中心之前,我局信息化工作由各科室独立完成。”南平市国土局副局长李榕介绍说,过去南平市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一些建设项目的测绘工作缺乏唯一性,规划设计、土地征迁和项目建设采用不同的空间标准数据或图纸操作,结果造成一些工程对接不匹配,不得不重新测绘和整改,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尴尬的现实让南平市国土局意识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共享迫在眉睫。2011年6月,南平市国土局向市政府申请成立信息中心,同年10月获准成立南平市国土资源与地理信息管理中心。

作为省国土资源厅“三级联创”目标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平市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省国土厅的大力支持,获得184万元专项补助,厅办公室党支部与厅信息中心党支部结合“四下基层”活动,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利地推动了项目建设的发展。

2015年9月,为填补我省建设用地网络审批系统中业务的空白,避免重复建设,统筹考虑省市县三级需求,省国土厅决定与南平市国土局共同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审批管理系统,省国土厅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南平局结合正在开展的南平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负责系统开发。12月3日,厅信息中心和南平市国土局签订了“三用地”系统建设协议,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根据协议要求,厅信息中心委托南平市国土局承担完成福建省“金土工程”(二期)中市级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建设成果部署在省厅数据中心,并与厅现有用地审批网络审查等系统无缝对接。系统要充分考虑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有实际情况及业务需求,于2016年3月前完成开发,在南平市试用成熟后向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全市的信息化均衡发展,南平市国土局还积极推动县域信息化工作,着力建设市、县两级共享的服务平台。该局努力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建设总体布局、技术路线,保证系统的有机衔接和整体性,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已购置地籍管理系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建阳区和顺昌县正在试点建立不动产登记系统。

“通过捆绑建设,实现县、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同步,同时也解决了县(市)国土局无机房、无人员、无资金的难题,信息化得到了延伸,避免了应用系统断路。”李榕说。

 

克服困难稳步推进

 

“资金、人才以及网络和机房的问题是我们信息化建设上面临的‘三座大山’。”李榕介绍说,南平属欠发达地区,虽然当地财政已尽量满足该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但由于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基于空间地理信息领域,需从基础采集工作开始做起,资金需求量大,因而在信息化工作中时常面临“断炊”的境地,资金得不到充分保障。

困局如何突破?该局集思广益,不断招兵买马, “借才”和“引才”双管齐下,从团省委、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地质测绘院“借人”,并通过人才引进等机制,借助“外脑”撑起信息中心的人马。现在,10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国土资源与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中心,搭起了全市共建的架子,也探索走出一条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可供借鉴的路子。

搭建网络环境,购置服务器、交换机、高配置电脑、高速扫描仪、激光打印机等,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上要花大把的“银子”,而且在硬件上也要有较大的投入,初步预算建立一套不含机房的系统需要资金40万元,全市11个县(市、区)则要花费440万元。若要机房建设,还需投入1600万元,为节约资金,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该市采用联合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方式,仅需每年投入66万元。

为打造一个全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在南平市国土资源局的牵头努力下,2011年9月,“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立项,同年12月启动建设,2013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目前,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初步建成3套数据库,分别部署在局域网、政务信息网和政务外网测试运行。

2015年11月,经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严格审查,“南平市、县两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作为南平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2013年12月正式上线,经过一年多稳定运行,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为南平市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积累经验。”李榕说。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该局积极参与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工作,项目多次获奖。2013年,武夷新区1:1000测图获得福建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二等奖、南平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获得福建省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4年,南平市地名地址调查项目获得福建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三等奖;2015年,南平市美丽乡村展示平台系统获得“天地图 福建”应用开发大赛二等奖。

 

促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

 

2015年12月3日,南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演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三个子系统建设情况,在这张“图”上,高清航拍影像一览无遗,“图”上不断变化的形状和跳跃的数字反映了区域内土地报批、征收、供应、储备等各种情况。

“现在只需轻松点击鼠标,叠加分析相关图层,就能核实地块是否符合规划、是否达到供应条件,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南平市国土资源与地理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吴杰魁介绍,“图”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系统平台,是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遥感影像等多种基础信息,与国土资源的规划、供应、开发等数据整合叠加,构建成的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这个项目建成后,我市将拥有从1100万到1500等不同尺度的数据,既包括大范围的中小比例尺数据,也有城区范围的大比例尺数据;还能通过南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在线的地理信息,形成即需即取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超市,并将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他说,项目至今已经开展了近一年时间,经历需求调研、系统设计、数据建库、系统开发等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延平区、顺昌县、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建瓯市、松溪县、光泽县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数据整理整合、土地供应数据整理、设施农用地数据整理及档案附件扫描等工作。

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情况,技术人员打开网页,向记者作了展示。每个国土所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进入“办事进度查询系统”,查询通过网络提交的建设用地报批等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今后到政府部门办事不用再跑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就可把事情办成,每项业务需要那些材料、如何办理,在办事指南中都将标注得一清二楚,只要按照顺序操作就行了。以前是人来回跑取材料,现在让电脑替我们跑腿,工作效率更高了。”吴杰魁介绍道。

“有了这张‘图’,闽北2.63万平方公里国土资源状况将‘一览无余’,从土地征收转用到权属变更,从土地初始登记到商品房预售,以及违法圈地、占地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进行全程监管。”2015年12月4日,在武夷山市召开的南平市国土资源“一张图”项目中期评估会上,提起正在建设中的“一张图”工程,李榕信心满满。南平市已率先将县(市、区)纳入同一个国土资源综合平台,进行统一实施。

同日,在武夷山市下梅村执法监察现场,工作人员熟练地打开手机里的巡查软件,线索来源、违法主体类别、违法类型与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巡查终端,可以了解项目‘批、供、用、查’等业务的总体状况,在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利用等日常工作起到辅助监管的作用。同时,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对加强监督检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节约了办公时间。”武夷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航介绍说,该系统集卫星定位、日常巡查、合法性判定、违法行为查处、违法图斑查询于一体,只要携带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现场采集坐标,就能对疑似违章建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拍照、录音、建档,大大提高了执法的效率和科学性。

“现在土地管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严格,必须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在一个综合的监管平台上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李榕告诉记者,以国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可实时在线获取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强化综合分析,实现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管,对每一块土地的“批、供、占、补、查、登”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矿山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成后,南平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可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对规划实施、计划执行、开发利用、耕地保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最终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