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责任担当民为先——长泰县枋洋国土资源所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纪略

2015-09-17 15:47:10

齐培松 蔡亚群

 

长泰县枋洋镇有9个行政村,全镇共查明1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是长泰县最偏远、地灾点最多、防灾工作最重的镇。枋洋国土资源所现在的2位同志都是复退军人。所长郑燕辉,2001年转业到地方以来,已在枋洋国土资源所耕耘了13年;副所长徐伟杰,5年前转业到长泰县国土资源局,刚到枋洋所1年多。多年来,枋洋国土资源所两个“兵哥哥”全力以赴防范地质灾害,尽心尽责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枋洋镇虽然也出现过地质灾害险情,但从未发生过人员伤亡事故。

未雨绸缪早防范

郑燕辉说:“防范地灾,‘防’在先,首先要让受地灾威胁群众防范到位,确保安全,因此,我们所力争让每一个受威胁群众都提前做好防范。”

每年在汛期来临前,枋洋国土所的2位同志都会对辖区内的1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危害的高陡边坡一一进行排查、巡查,查看警示牌有没有完好;查看地灾隐患点周围群众是否做好防灾准备。由于该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2个人单单把11个地灾隐患点巡查一遍,至少要花一周时间。

每年的3月份,春茶上市,正值枋洋镇群众的采茶期,也是国土所的忙碌期。他们要赶在3月底主汛期来临前,把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每一户受地灾威胁群众手中。“白天群众都到茶园采茶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徐伟杰说,“我们只能趁中午或者晚上他们回家吃饭、休息的当口,把‘两卡’发给他们。” 今年2月份,春节前几天,郑燕辉、徐伟杰趁天刚蒙蒙亮便起床,驱车来青阳村河沟社,终于在第四次上门的时候,把正要去茶园的地灾隐患点村民卢赐发“堵”在家门口,把“两卡”送到他手上。有时候,家里实在找不到人的,他们俩还要跑到山上的茶园,把“两卡”送到受地灾威胁的群众手里。今年2月至3月底,两人用了整整1个多月的时间,把“两卡”发放到受地灾威胁的村民手里,没有漏掉一户。

防灾工作有很多,为何要把发放“两卡”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8月27日,记者跟着郑燕辉再一次来到村民卢赐发家中,当他拿出年初发放的“两卡”给我们看时,我们才明白两位同志的苦心。原来,“两卡”上不仅详细记载了卢赐发的家庭住址、人数、成员、房屋结构及灾害类型、规模、与本住户的位置关系、本住户注意事项等,还记述了监测人、联系方式、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单位地点、治安保卫单位、救护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这两张卡,就是一个简易的地灾防范大全。”卢赐发说。

“防范地灾,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让受地灾威胁的群众了解、掌握地灾的危害性和防范地灾的知识。”郑燕辉说:“因此,我们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要把 ‘两卡’及时发放到每一户受地灾威胁的群众手里。”

为了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点群众转移避险工作,枋洋国土资源所还协助枋洋镇和青阳村,组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转移演练。“去年,我们镇按防灾预案,在青阳村下厝自然村滑坡地质灾害点组织群众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转移演练。随着急促的锣声响起,正在房前屋后劳作、休憩的全村男女老幼按照转移预案确定的路线迅速向村前一片空场地转移;应急救援人员、救护人员还有地灾点防灾监测人、责任人第一时间到位,协助村民们向安全地带转移。”说起应急转移演练,郑燕辉介绍得详细又生动。“每年,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干部都有来村里宣传地灾防治知识,我们对转移路线、避险地点已经很熟悉了。”村民卢金发说。

责任担当民为先

8月初,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形成。8月8日下午下班前,按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郑燕辉和徐伟杰迅速商议定下工作方案:由徐伟杰留在所里24小时值班、应急,郑燕辉和枋洋镇挂钩内枋村的干部一起到花坑社不稳定斜坡点驻扎,加强巡查、监测,随时协助镇政府转移受地灾威胁的群众。郑燕辉和镇干部两人顾不上吃晚饭,在风雨交加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驱车直奔花坑社。中途,一棵直径15公分左右的大树被风刮倒,横亘在路中央,他们下车移树后,又继续赶路。晚上7点左右,两人赶到花坑社监测人黄江中家中,又逢停电。黑暗中,郑燕辉详细了解防灾准备工作情况后,交代黄江中给受威胁群众逐一打电话提醒,注意听到敲锣声(该村设定的预警信号)随时做好转移准备。郑燕辉、徐伟杰两人来到地灾隐患点,借手电筒的光仔细查看地灾隐患点情况。晚上9点,他们摸黑在黄江中家中吃了碗面条,继续守在该村,直到警报解除。

每年主汛期期间,郑燕辉和徐伟杰大多时间住在镇里,轮流值班。2006年7月16日,郑燕辉的妻子怀孕6个多月,当晚,特大暴雨袭击长泰县,晚上7点到10点的短短4个小时里,枋洋镇降雨量达300多毫米,整个镇区平地水位1米多;枋洋国土所虽处镇区高处,也进水60多公分。郑燕辉的妻子在镇区开的针织店也进水了,可他顾不上回去帮妻子抢搬针织品,而是全身心投入到镇政府抢险救灾中,在暴雨中紧急转移镇政府1楼的文件、财物。当他回到他妻子开的针织店时,有一半的针织品被洪水浸泡,直接经济损失5万多元。“我心里虽感到可惜,但没有后悔,因为责任在肩。”郑燕辉说道。

搬迁治理除隐患

地灾搬迁、工程治理,是让群众远离地灾威胁的主要措施。虽然做好这两项工作有难度,但郑燕辉和徐伟杰却认真、执着。截至今年8月,全镇已搬迁24户95人;工程治理美宫村15组不稳定斜坡点、青阳村下厝社青阳小学滑坡点、上洋村草洋滑坡治理点和枋洋村坑柄楼崩塌点等4个地灾点,让383户1703人远离地质灾害威胁。

刚开始实施地灾搬迁时,村民们情绪并不高。安置点有一户户主叫苏石虎,全家9口人,有2座房子,大大小小10来个房间,山上还有十几亩的茶园。为了群众的安危,镇里决定实施地灾搬迁,并将安置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山脚下,大公路旁。但苏石虎一家死活不同意搬迁,一是家大业大,旧房子舍不得拆;二是嫌离家太远,打理茶园不方便。为此,郑燕辉多次上门做工作,讲述搬迁的好处,说明地质灾害的危险,并介绍搬迁相关优惠政策,磨得苏石虎没了脾气,最终点头同意搬迁。如今,他对记者说:“当初,国土资源所干部动员我搬迁是对的,现在我居住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真的要感谢他们啊!”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