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整理出良田 流转出真金——泉州市前黄镇古县村见闻

2015-09-16 16:14:59

本报记者 齐培松

记者日前来到泉州市前黄镇古县村采访,只见村中的古县溪两岸建起了一座座崭新整齐的设施大棚,乡村田园新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村现在已成为福建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基地。”古县村原党支部书记邱继宏介绍说

古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2011——2012年泉州市级重点帮扶村,全村耕地2340亩。截至2014年底,该村共有1320户、4962人。近年来,古县村在泉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大力支持下,配合前黄镇政府组织开展土地整理,全村实施土地整理1500多亩。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项目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整体耕地质量,“整”出了一片片良田。

“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经过土地整理的耕地,吸引了福建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古县村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开办“农业工厂”。2013年2月开始,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承包古县村1117亩耕地,建设大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搭设农业设施大棚,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据介绍,2014年,该公司投入近200万元建设高标准储水、排涝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耕作滴水灌溉,达到有效节水灌溉目的,该公司计划总投资6000多万元,于2015年12月底完成搭设设施大棚600亩。

“我们公司已在承包的古县溪两岸耕地上建起了2000多个设施大棚。根据地块耕地面积情况,多数的设施大棚是6米宽、25-40米长。目前主要是种植哈密瓜、西瓜、葡萄、草莓、火龙果、西红柿、小南瓜、蚕豆、尖椒等农作物。去年,公司在古县村农业基地的产值近3000万元,实现利润800多万元。”福建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细民笑着介绍。

我们沿着古县溪畔的水泥大路参观,村中3公里长的古县溪新砌筑了石头堤坝,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溪两旁的设施大棚里有的种着葡萄,有的种了西瓜……我们顺路走进种植西瓜的大棚,地上圆圆的西瓜长得让人喜爱。大棚里正在锄草的3位中年妇女,见我们来参观,边微笑边轻轻拍了拍身边的大西瓜。“她们是公司聘用的农业工人,都是古县村的村民。每天的工资多的80元,最少也有50元。”黄细民说道。

顺路走进种植葡萄的大棚,只见大棚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硕大的葡萄,瞧着都让人嘴里快流出口水。“我们利用大棚种植草莓、葡萄、百香果等,发展休闲农业,周末有近300人次到农业基地参观、采摘;最多时有近千人次。今年一斤葡萄可卖20元。”黄细民笑了笑说:“公司注重发展立体农业,大棚的葡萄架下面套种甜瓜、西红柿、还有香菇、草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通过套种让效益成倍增长,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是原来的5倍甚至更高。”

我们边走边看边听介绍。以前,古县村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了,只有部分老人在田里零星种些蔬菜、地瓜、水稻,不少的耕地处于半抛荒状态。开展土地整理,进行土地流转,建设“农业工厂”,为古县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土地流转“流”出了真金白银,增加了农民收益。“2013年3月份以来,我们村被流转土地的农民有200多名到农业基地工作,其中40岁到70岁的妇女占多数。全村农民年增收超过600万元。村民不仅有份地租收入(每亩年租金1200元);而且闲暇时还能到 “农业工厂”打工,一般临时的“农业工人”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这就等于有两份的收入。”邱继宏介绍说。

在临时搭建的现代农业基地简易的办公楼前,基地片区管理人员林海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负责管理古县村方厝片区的临时“农业工人”,前几年每月工资2500元,从去年10月开始,每月固定工资3200元。我也是古县村人,家里有一亩半的田地租给福建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有不连片的半亩耕地留着自己种。现在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而且收入稳定,还可以天天吃到农业基地生产的无公害、新鲜的水果蔬菜。大家打心眼里赞成土地整理,土地流转!如今我们村生态环境好了,听说村里以前搬出去的人现在又想迁回来了。”他说得兴高采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古县村已成为泉州市泉港区生态示范村、福建省美丽乡村。截止到今年6月底,已有十几户外迁的村民又搬回村里安居乐业了!”邱继宏十分兴奋又自豪地说道。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