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大山里,村民告别吊脚楼——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实施地质灾害搬迁侧记

2015-08-06 09:13:45

阮晓平

 

在建宁县最偏远的高山村——伊家乡笔架村高岭自然村,还有一些清代的吊脚楼,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人多了,人气旺了,但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他们盼望的只是希望早些搬离这地方。

“有这么多的人气的地方,却想搬迁?想搬迁,早些年为什么没有行动呢?新建的居民点这么集中,会不会占用耕地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高岭自然村。

大概50分钟车程,才到笔架村,高岭自然村还在更高处,车子又在绵延的山间水泥路上盘旋了30分钟,终于到达海拔700多米的高岭自然村。

“现在快多了,原来得花上1个多小时。”笔架村党支部书记柯荣宗说,从山下到山上,4.13公里的山路,共有30多个大弯,而且路陡。2011年,经多方资助,筹集了230多万元,水泥路才得以修通。

在一片浓雾中,记者看到许多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这些吊脚楼都是木质结构,许多木头已经开裂发黑,有的吊脚楼看上去摇摇欲坠。

柯荣宗介绍,高岭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129户人家,分为3个居住点,有的住在半山坡上,有的住在山头上,还有的住在山坳里。

“这里的房屋,很多是建于清代的吊脚楼。”今年34岁的村民陈良武说,他家6口人,两个房间,他和妻子、两个孩子挤在一间房间里,父母住另一间房。这些年来,房子破了就修,修了又破,他也记不清修了多少次。

房子破旧,还可以勉强住,最怕的是地质灾害。高岭自然村地处高山丘陵区,山体滑坡严重。“一下雨,就怕房子后面的土坡塌下来,整晚都睡不安稳。遇到雨季,不敢住在家里,全家人只好跑到对面的山头等雨停,有时一个月得转移五六次。”陈良武说。

因为地质灾害,人气再旺也想搬离。大家都想搬家,可苦于没有地方可搬,这周围都是山,没有一块平地。

2013年初,建宁县国土资源、住建等部门派人来到高岭自然村选址,经过多次勘查,最终将安置点定在海拔600多米的川凹山。这是个小山包,周边的高山离得较远,山包挖平即可,不占用耕地。

挖山建房是件难事,既要考虑农户的田地和自留山不受影响,又不能占用耕地。他们最终商量决定,将弃土统一堆放到两边,形成挡土墙,然后再用水泥浇灌。看似不大的小山包,足足花了3个多月才平整完毕。

来到高岭新村点,只见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新房已经建好。“我们脚下的这块地,去年还是一座山。”村民陈兴火见到笔者主动说道。

他热情地把笔者带进正在装修的新房里参观。“厨房、餐厅在一楼,卧室在二楼,厕所也都在屋里。”他高兴地说。

“我们这个点规划安置100户,目前已有36户从山头和山坳里的地质灾害点搬迁过来,这两年,还会有村民陆续搬迁到这里。”柯荣宗说。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