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复垦旧宅基地 打造绿色“姜山”——德化县大铭乡推进旧村复垦发展特色农业侧记

2015-07-16 08:58:00

陈龚清 林星焕

6月11日一大早,德化县大铭乡大铭村良昌自然村村民林真溪就到地里为生姜浇水。“去年初拆除旧房后种上了生姜,当年就丰收了。今年继续种,到立冬时节就能挖,之后还可以种芋头,真是一举两得。”见到记者走过来采访,他笑呵呵地谈起了种地的收获。在随后的交谈中,他介绍说,这块一亩左右的耕地是他家的老宅基地,去年响应号召拆除复垦。这当中让他受益的,不仅仅只是几万元的拆迁补偿款,而且他家还可以享受到县城购买低于市场价的限价房的优惠政策,最关键的是整理出的耕地归自家所有,种上生姜,年年都能从地里“长”出钞票。

大铭乡位于德化县西部,海拔820米,距县城35公里。近年来,随着德化县“大城关”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大铭乡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区聚集,一些村庄出现了空心房且长期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由于无人管理,多数已成为危房。为此,大铭乡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金黄、上徐、琼溪、大铭等7个村庄危旧房拆除,将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整个项目区可复垦的宅基地总面积68.32亩,涉及158户791人,于2013年11月动工,工期一年,复垦的耕地于今年1月通过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和农业局的验收。

走进大铭村,房前屋后、山坡田野里随处可见生姜的影子,一畦畦、一坪坪,不少农民正忙着为生姜施肥、除草。“一开始的确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县国土局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下到村里,积极疏通群众思想,做好释疑解惑和宣传发动工作,获取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大铭乡乡长林恭兴告诉记者,经过入户调查与宣传动员,调动了项目区内的农民对旧宅基地复垦的积极性,之后,一系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他们根据《德化县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工作意见》,确定补助标准,创新安置形式,除就地安置以外,还告诉村民,农村土地整治形成净增可置换耕地指标,每亩可安排购买90平方米限价房一套。拆除旧房后,乡政府统一负责组织对房屋的地基及地面表层的杂物进行清理,复垦后的耕地仍归原房主耕种。

如何让复垦后的耕地快速见到经济效益,就成了大铭乡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大铭乡把目光瞄准了传统的产业——种植生姜上。乡政府依托当地的地理优势,鼓励在家农民择地种植生姜,并引导在外务工农民返村种植;通过鼓励扶持、技术挂钩等方式,对种植户给予资金补助和贴息贷款,免费发放肥料;同时成立大铭生姜技术推广协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与生姜种植技术培训,推动生姜产业发展。

“大铭乡山地多为黄黏土和松毛沙土,较为疏松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气候适宜,昼夜温差较大,是得天独厚的生姜种植区,种出来的生姜块头大、品质优,家家户户都种植生姜。平均每亩可采收生姜4000多斤,去年每斤的平均收购价达9元,每亩收益有3万多元。”林恭兴介绍说,作为项目业主单位,大铭乡政府负责对项目区进行投资、建设、开发和管理,对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在洋头自然村,记者见到一幢新房旁的一块空地种满了生姜。“这里的土质是砂砾土,透气、保水,种植生姜是再好不过了。”大铭村党支部书记林富仕介绍说,这是村民林明哲和2个堂兄弟的老屋,面积0.9亩多,已经拆除复垦2年多了,种植生姜现在是第3个年头,保守估计,今年预计可以收获生姜5000斤,如果按去年生姜的收购价格,这块地种的生姜也有近5万元的收入。

记者在大铭村走了一圈,发现山边田角还有一些旧房子破烂不堪,没有拆除,“这些旧房虽然已经无人居住,但是老百姓思想有所保守,迷信风水,不愿意拆,我们也就尊重群众意愿。”林恭兴说,在项目调查和实施过程中,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基本原则,不搞强拆强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旧屋分属不同的兄弟姐妹,权属不同,意见不统一,所以暂时还未拆除。“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个过程,相信大家看到先整治的村民获益后,认识到政策的好处,会想要拆除复垦的。”他说道。

“去年,大铭乡共种植生姜2000多亩,今年,全乡又扩大种植生姜500亩,预计年产量可1000万斤。下一步,结合土地整治工作,我们在有规划地进行规模提升的同时,还要发展生姜深加工产业,并成立生姜种植、加工研发中心,保障生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林恭兴高兴地说。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