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以“绣花功夫”践行“枫桥经验”——龙海局做好自然资源领域信访工作纪略

2025-09-17 09:48:04

■ 本报记者 周海铢 通讯员 林华君 施碧涛

 

“周女士您不用担心,待建设单位按方案整改到位后通过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就可以交房了。”7月22日,漳州市龙海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成功化解一起信访案件。

近年来,龙海局积极实践“枫桥经验”,以“事心双解”为目标,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推动自然资源领域信访问题“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保质量”,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由个案化解向系统防范的深刻转变。今年以来,已推动化解自然资源领域信访问题59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1%,信访件办理周期从平均35天缩短至25天,切实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

拧紧责任链条 强化组织保障

今年4月,龙海区启动“化解信访问题、建设平安龙海”专项活动,成立由该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实行区领导“双包双挂”和信访事项“双交双办”机制,并将自然资源信访工作上升到全区重点工作高度,设立由区委分管自然资源工作的常委、副区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牵头负责自然资源信访相关工作。在龙海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龙海区自然资源局出台《自然资源领域信访化解专项活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化解时限、责任单位和考核细则,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制度刚性执行。

同时,该局还严格落实“局分管领导具体抓—局主要领导负总责—重大事项报区级—信访联席总研究”四级责任机制,由区分管领导定期专题调度化解进度,研究复杂疑难案件,统筹协调解决跨部门难点问题。

对于重点积案,龙海局实施“分级分类包案”机制,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认领,实行“一案一专班、一案一方案、一周一调度”全流程管理,通过实地走访、部门会商等方式推动突出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已化解历史积案18件。

完善制度体系 推动系统治理

去年,龙海区自然资源局联合区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多次指导港尾镇汤头村、卓岐村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解读政策、梳理症结、补充材料,推动问题化解。最终,汤头村222户706人、卓岐村1212户2871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手续,分别于去年8月、9月通过审核。

如何精准、高效、长效化做好自然资源信访工作?龙海局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公式:多元共治+分类处置+源头预防。

该局联合区农业农村、林业、社保、司法等部门,建立自然资源领域信访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信息共享、联合处置、结果反馈等流程,将政策解释、协商调解、法律途径有机结合,逐步构建起“多元共治”格局。

该局制定自然资源领域信访事项分类处置规程,将信访问题划分为五大类,配套“红黄绿”三色预警台账,明确每类问题的办理流程、责任主体与办结时限,进一步厘清信访、诉讼、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的受理范围,有力推动分类处置规范化。

同时,该局还制定自然资源领域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制度,建立“月度排查+重点核查”机制,并开展“送法下乡”“以案释法”活动。对于重大项目征地,落实征地前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前排查隐患,实现“未访先防”。

“如今,各类信访事项的办理、解决都有明确、清晰的规程,这让信访工作人员能更好地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龙海局相关负责人说。

提升服务效能 筑牢民心工程

“领到红本本,我的心里踏实多了,感谢你们的耐心帮助!”去年10月24日,龙海区程溪镇东马新村村民拿到各自的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个个喜上眉梢。随着该村439宗不动产权证书顺利发放到村民手中,我省最大整体搬迁村的宅基地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被有效化解,这也是龙海局成功化解信访难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该局深化“四下基层”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问题解决在基层”;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依托自然资源部信访系统、省信访系统、12345服务便民热线、“平安漳州e家”等平台,设立“三级值班服务热线”,并安排专人轮驻龙海区综治中心,全天候接听群众诉求。在处理群众诉求时,坚持群众诉求“有理推定”、问题解决“有解推定”、自身不足“有责推定”,以心换心力促“事心双解”。

“问题真解决,群众才能真满意。”龙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持续强化监督提效,大力推行“阳光信访”模式,通过电话、短信、书面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反馈诉求处理结果;对于群众“不满意”的答复,启动复核程序,推动问题解决,提高群众满意度。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