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重启“冷土地”——看漳州台商投资区福龙智造产业园如何高效盘活低效用地

2025-08-29 09:51:03

■ 本报记者 周海铢 马丽晴 通讯员 黄水鹏

 

盛夏正午,骄阳似火。走进漳州台商投资区福龙智造产业园3号厂房,福建鑫良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械轰鸣,工人们正熟练地压制钣金、拼装配件,组装而成的冷却塔整齐地码放在车间一角,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我们是今年6月初入驻的,主营水资源专用机械设备、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以及冷却设备的制造与销售。明年产值预计可超1000万元,税收也能达到20万元以上。”该企业负责人张族鑫笑着说。

驻足在充满现代感的标准化厂房前,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灰蒙蒙的闲置厂区。

福龙智造产业园坐落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福龙工业园北侧,这片于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工业园区,曾因经济下行,原在地企业经营乏力而陷入低迷,厂房闲置、建筑老旧等问题突出,一度被贴上“低利用率”“低贡献”的标签。

2023年10月,漳州台商投资区启动原华玲花边公司收回地块挂牌出让工作,地块由漳州台商投资区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竞得并投资开发建设。以此为起点,一场低效用地的“重生计划”正式铺开。

去年1月,漳州台商投资区成立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区属国企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整合福龙工业园中相邻的7宗低效工业用地和部分闲置空地,用地面积约290亩,将这些用地进行合并改造,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该项目总投资13.06亿元,规划建设标准厂房、高端商务空间、智族公寓、邻里中心等,致力打造智慧型产业园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意、生态“四生融合”。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40.5万平方米,容积率也将由原来平均0.8提高到平均2.06,预计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超8000万元,吸纳千余人就业,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为避免产生新的闲置土地,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采用‘整合低效用地—分期滚动开发—功能复合植入’的模式,先行推进北侧原华玲花边公司地块开发建设,在项目取得收益后,再推进其他地块的土地的征迁工作,确保在企业资金链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漳州台商投资区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项目一期6栋标准厂房已竣工,占地39.64亩;已有8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台企2家,涵盖机械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园区主导产业。

“进驻的企业通过园区‘老带新’模式,有助于引进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上楼’集聚形成协同效应。”漳州台商投资区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志军介绍。

从“纸面蓝图”到“地上厂房”,离不开漳州台商投资区在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实效。该区积极探索“标准地”出让模式,持续优化项目“拿地—建设”审批流程,推动实现“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进一步提升闲置土地盘活率。

“传统验收模式中,需工程整体完工后方可启动验收,往往造成建设与投产的‘时间差’。采用‘竣工即投产’分段验收方式,允许已完成主体结构与消防设施建设的厂房提前申请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企业可同步启动设备安装。”漳州台商投资区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极大缩短了企业从入驻到投产的周期,既为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也提高产业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们项目的投产周期至少缩短3个月,目前项目已提前进入运营阶段。”今年6月入驻的腾烨(漳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烨丽介绍,该企业预计明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以上。

如今,放眼福龙智造产业园,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整齐林立,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随着更多企业加速入驻、生产线陆续投用,这片曾经的“低效地”正焕发强劲的新活力。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