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龙,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地矿高级工程师,毕业于福州大学地矿系地质专业,现任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矿产地质调查二所副所长。
参加工作20多年来,黄家龙一直坚守在地质工作野外一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勇于奉献担当的精神,先后在福建和西藏完成数十个地质项目,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曾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黄家龙在福建省区域第二代地质志变质岩专题的编写中,采用构造—岩石地层法,对省内变质地层进行重新划分和厘定,合理建立了省内变质岩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系统;首次在闽北中—深变质岩中解体出许多古老的变质侵入体,显著提高了我省变质岩的研究程度;提出的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在我省具有动力热流递进变质作用的观点,取得了变质岩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他和同事们应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方法,新建了福建南园组新层型剖面,确定了地层时代归属;建立了闽浙晚中生代火山地层统一的划分对比标志,解决了闽浙两省晚中生代地层对比的关键问题;首次在福建南园组火山岩中发现了玄武岩,在火山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黄家龙在找矿方面,特别是在花岗岩区金矿勘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泰宁曹家坊金异常区的勘探中,他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现了金矿的主矿脉,使该矿区的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至2013年,黄家龙作为我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积极投入到西藏地质找矿工作中。他每年在西藏工作时间都超过10个月,走遍西藏的6个地区,走过了50多个县。他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种种不适,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面对常人所难以想像的艰苦条件,组织实施了一批野外地质调查及野外质量检查工作。他在西藏工作的大部分工作区都在海拔5000多米的阿里和那曲的无人区,到过最高海拔5855米的尼玛县色布塔矿区,曾在零下20多度环境下开展可可西里盐湖调查工作。3年间,他完成各类综合性报告及设计30余份,超额完成了受援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1年8月,黄家龙的妻子和女儿唯一一次到西藏探亲,对于黄家龙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但为了《羌塘盆地油气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他和家人前后只相聚了6天,就到藏北喜马拉雅山北坡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获取了翔实的地质资料,为解决班怒带地质构造的演化收集大量证据。
2012年1月下旬,由于高原缺氧环境的持续伤害,导致他胃出血而住院治疗。3月初身体基本恢复后,他就坚持进藏,直至11月中旬,他再度胃出血,血色素降至4.9克/升,出血量近2000毫升,出现昏迷状态。当时如果不是另一位援藏干部及时发现,并把他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经过治疗,在身体基本康复后,家人一度希望他申请在内地疗养,暂缓进藏工作,但他表示坚决不当“逃兵”,继续进藏工作,直到最后圆满完成援藏任务,树立了福建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黄家龙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后,回到单位上班的第3天,就出野外到长汀区调项目现场。在工作中,他手把手地指导过许多年轻技术人员,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技术人员茁壮成长,部分已成为重要技术骨干。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