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是令人欣喜的季节。9月26日,记者专程来到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土地整理项目区采访。
走近土地整理项目区,举目眺望,千亩稻田一片金黄,就像一块块金闪闪的巨毯连接着一直铺向远方,金色的田野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走进土地整理项目区,环顾四周,黄澄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波,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摆,那 “沙沙” 的声响,仿佛在尽情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记者沿着项目区田间道路前行,只见约3米宽的田间道路平坦笔直,但闻道路两旁的灌排渠里淙淙流水声,微风拂面,飘来稻谷醉人的芳香。远处,数位村民正在田里收割稻谷;近旁,有的村民在为自家的稻田排水,有的村民在稻田里查拔稗草。“老乡,这一片稻谷都是你家的吗?”记者踩着田埂走近稻田问一位60多岁的村民。“就这一块,四分多地,旁边是别人家的。”“今年晚稻能收多少斤?”“有五六担,会比往年多收些。”这位村民名叫雷石洪,他边说边用手扶了扶已泛黄的沉甸甸的稻穗,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记者俯身随手牵一束稻穗,颗颗谷子饱满结实,大约数了数,“哟!有180多粒谷子。”“多的一束稻穗有220多粒!”瓦窑头村的村干部雷仕利笑着说,声音不大,语气却是十分自信。
从田埂走回田间路,路右边稻田里,五六个村民正在将收割的稻谷装袋打包,一袋一袋抬放到停在田间路上的皮卡车上。村民兰油庆告诉记者:“有了田间道路,现在,车子可以开到田边,收割稻子方便多了!” 走到盐田乡南塘村 “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石碑前,同行的霞浦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副主任吴飞说:“这片土地整理项目区,涉及盐田乡的南塘村、瓦窑头村、姚澳村、龙凤店村、王高店村和上村,土地整理面积4049.3亩,整理后新增耕地497.1亩。该项目总投资971.83万元,新建水渠(斗渠、农渠、灌排渠)68条,总长度31698米;新建引水坝4座;新建挡土墙护岸工程918米;新建生产路(田间道)24条,总长度9258米;整修田间道(生产路)22条,总长度12728米。实施土地整理,使这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在向盐田乡、村干部了解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效时,雷仕利兴奋地说:“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为我们畲族乡村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真真是农业增产,农民得实惠。以前,田间路很小,只能人走牛过,小板车都难拉到田边,也没有排灌渠;现在,修建了机耕路,耕作方便了,节省了劳力,修建了水渠,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我是一年种水稻、一年种芋头,轮种产量高,收入也会多些。”在这片土地整理项目区,雷仕利家有2亩地,还承包了2亩土地。说到收入,他笑了笑:“以前,一亩田稻谷一季收不到1000斤,土地整理后,每亩一季可收1200多斤。现在市场上每担稻谷可卖150元左右,扣掉成本,一年下来,我们家光种4亩地的水稻就可收入1万多元。种稻子也能赚钱。”记者在心里粗粗算了算,经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民每年可以增收200多万元。
说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吴飞介绍说:“霞浦县十分重视土地整理工作,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提升耕地质量。县政府每年都下达各乡镇(街道)土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任务,并签订责任书。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主动地到各个乡镇可立项的土地整理区进行现场踏勘,组织相关材料上报立项;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征求项目所在村委和群众的意见,项目设计设施尽量符合群众要求,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稽查并认真初验,确保土地整理项目质量。”据介绍,2010-2013年,霞浦县土地整理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计45个,土地整理规模30108.79亩,已验收项目12个,面积 8760亩,新增耕地917.56亩。另外,土地开发项目共计177个,土地开发规模9772.18亩,已验收项目127个,新增耕地5226.82亩。今年,霞浦县已申请上报第一批土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8个,土地整理规模7700亩。吴飞说:“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保护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 齐培松 江水明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