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防灾利器 初显神威——我省积极开展群专结合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侧记

2021-12-09 15:55:38

在873处地灾隐患点全天候为受威胁群众“站岗放哨”, 受益群众达5.5万多人;一个主汛期及时发布预警预报28次,83人成功避险……在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中,新添的“防灾利器”——地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成效初显。
    今年初以来,我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开展群专结合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全国同类项目中率先实现并网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设备和传感器在线率均在93%以上,为群众筑起了一道“人防+技防”屏障。
全速推进,率先并网运行
    我省山地丘陵多,台风暴雨多发,是我国地灾易发多发的省份之一。以往,依靠人工监测巡查,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更好地实现实时精准预警,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我省在今年4月10日前完成840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任务。
    省自然资源厅迅速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由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省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统一协调,紧扣时间节点,及时分解下达建设任务,制定印发相关管理办法,推进工作。
    全省相关部门上下联动、攻坚克难、战晴斗雨、全速推进,在闽侯县等17个县(市、区)选取变形迹象较明显、成灾风险相对高的隐患点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合计5736台套,于今年4月6日在全国率先完成873处地灾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建设,实现并网运行。
    预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江峰介绍,安装预警设备包括雨量计、GNSS、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倾角计等,可24小时实时传输雨量、裂缝、位移等全面多元数据,省级监测平台上设置的预警模型针对实时数据进行研判,并根据险情即时发出警示信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无线户内预警终端向群众发出警报。 
站岗放哨,发挥 “四员”作用
    “哐、哐、哐……快要发生滑坡了,大家赶紧撤离。”今年8月3日,一阵阵急促的锣声和呼喊声在安溪县芦田镇招坑村响起。9名群众撤离危险区后不久屋后就发生了崩塌。
    “这次幸好有了这个东西,提前给我们大家报了警,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招坑村村民所说的这个东西,指的就是安装在他们屋后的地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系统设备。
    当日,通过设备监测发现,招坑村一地灾隐患点裂缝监测值高达883毫米,触发红色预警,系统及时以短信和电话结合的方式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接讯后,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提请当地政府组织现场受威胁人员撤离。
    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处有关负责人说,普适型监测设备与群测群防员机动排查有机融合,在今年汛期发挥了“四员”作用,实现了对重要地灾隐患点的全时段监测。
    ——时刻在线的“监测员”。实现对地灾隐患点24小时自动、连续、实时、动态的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和预警分析,可追踪分析雨量、裂缝、位移、倾角等全面多元数据,加上群测群防员定时巡查,形成“双监测预警”模式,提高了地灾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
    ——尽职尽责的“广播员”。建立动态优化预警指标和阈值,当达到相关条件后,预警信息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和无线户内预警终端等方式快速地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出警示信息,提醒隐患区受威胁群众提前避让。
    ——互联互通的“传输员”。信息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并网运行,数据可随时调阅查询,为地灾预警模型研究、预警阈值科学设定、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巡查排查的“指引员”。对873处隐患点开展三维实景建模,并与监测预警系统相融合,真实还原隐患点现状,提升了监测效率,夯实了安全度汛基础。
    今年5月份以来,我省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过程,截至目前,监测预警实验点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共发现10多处地灾险情;针对这些险情,相关部门(单位)均及时开展了预警响应和处置工作,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