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实现综合效益“多丰收”——安溪县推进官桥龙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纪略

2021-11-12 16:07:12

近年来,安溪县有序推进官桥镇、龙门镇等重点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喜人成效。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2年4月获得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立项批准,被列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中央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总治理面积1104公顷,截至今年10月底,治理工程已全面完工,实际治理面积达1205公顷,消除地灾隐患,盘活土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丰收”。
紧盯三个重点,做足前期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安溪县自然资源局规划出了治理原则、治理模式和“设立专项资金账户”的3个重点,为之后的治理工作做足前期准备。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将项目治理融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官桥镇、龙门镇地理、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对园林景观进行打造,深度挖掘当地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政府与社会共治的模式。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投入治理工程,确保示范工程有力有序推进;依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本近2亿元,为矿山生态修复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
设立专项资金账户,严格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会同县检察院联合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制定示范工程项目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方案,确保建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实施三种模式,实现高效治理
开垦茶园、兴建庄园、修建公园……该局实施3种高效的治理模式,让原本岩石裸露、尘土飞扬的矿山迹地既能披上绿装,又能为百姓添上一笔“幸福账”。
变矿山迹地为茶园。引导、鼓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利用矿山迹地开垦茶园96.67公顷,结合当地土质类型扩大种植茶叶品种,有效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生态绿化与经济效益并存,完成从“尘飞扬”到“绿满山”转变。
变矿山迹地为农业综合体。在铁峰山二期治理项目中,引进企业参与,投资0.5亿元建设规模20公顷的农庄园,种植果树18000株,让矿山迹地成为发展致富的“聚宝盆”。
变矿山迹地为生态景观。按照“景治结合”原则,建设狮子寨东片区休闲公园、铁峰山半天飞、风空口观景凉亭、龙门镇美顶村村民休闲广场等休闲景观,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放大三方面效益,扩大治理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溪县通过持续放大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方面效益,实现了从吃“石头饭”到赚“绿色钱”的转变。
放大生态效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官桥镇、龙门镇 “青山挂白”得到有效治理,直接增加林地401.2公顷,铁峰山、狮子寨等原来满目疮痍的山体得到较好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出多层次、多样性、多功能的绿色生态屏障。
放大经济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通过石材行业退出及矿山治理,筑巢引凤,增加建设用地225.73公顷、耕地281.2公顷。新增加的建设用地用于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产业园、安溪2025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助力安溪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放大社会效益,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排碴降险,挡土墙和拦碴坝砌筑等工程性措施,彻底消除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隐患,解除山下20多个村庄、1000多户群众生命安全威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龙门镇洋坑村洋坑田角落重大滑坡地灾点,结合治理工程,实施受威胁群众整体搬迁61户,彻底消除地灾威胁。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需久久为功。如何巩固提升治理成果、深化项目美化亮化效果,挖掘和转化治理成果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更好地展现其对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的示范意义,安溪县自然资源局还将进一步探索。
                                                                      ■ 黄志添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