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让“早发现、早制止”变得不再难

2021-02-22 14:01:38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为了保护好资源,省自然资源厅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注重系统集成,升级打造超强版“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系统。该系统以卫星遥感“天上看”为支撑,加大监测密度和频次,破解违法行为“发现难”;以“地上查、网上管”为抓手,打通监管链条,实现对违法问题“早制止”。
    一年多来,全省共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系统,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1.2万多宗、关闭取缔非法矿山开采点100多个,把“严起来”的要求落到了实处,进一步维护了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擦亮“天上看”,破解“发现难”
    山谷里,四周绿树掩映,这样一座企图占用耕地建游乐设施的违法建筑还是没逃过“天眼”。去年9月25日,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快速查处该违法建筑。
    原来,省自然资源厅通过“天上看”卫星遥感影像与基底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寿山乡一山谷里存在疑似违法图班,并将图斑信息通过“自然资源执法监察综合管理”系统下发。接讯后,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派人前往现场核查。经查发现,当事人未经批准,擅自占用4亩耕地建卡丁车游乐设施。最终,该违法建筑被强制拆除并恢复原貌。
    “以往这样的违建是很难被发现的。”省自然资源厅执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了升级后的“天上看”,即使隐匿再深也难遁形,真正做到了“人在做,天在看”。
    长期以来,发现违法行为主要靠群众举报,或执法人员日常巡查。随着自然资源监管领域不断扩大,传统的“望、闻、问、切”已难做到“早发现”。对此,省自然资源厅向高科技要效率,全面升级以卫星遥感为支撑的“天上看”。
    首先是整合内部技术队伍和平台,解决“专”的问题。把原来分散在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天上看”职责归口到技术和人才实力雄厚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中心。该中心组建工作专班,遴选技术骨干70余名,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
    其次是优化流程,解决“快”的问题。建立“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影像数据套合比对—下发疑似违法图斑”流水线式工作机制,形成了从影像获取、比对分析,图斑质量控制,到疑似违法图斑生成、下发等一整套的图斑智能提取技术体系,工作效率数倍于传统人工模式。
    升级后的“天上看”,从前端到后端,从质到量,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看得更清晰。“以前卫星遥感影像质量和分辨率不高,每逢雨天或大雾,许多内容看不清,监测如同拍X光片。”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现今依托自然资源部福建卫星技术中心、高分福建分中心,持续接收高质量的卫星影像数据,如同做CT,病灶基本无处遁形。一年来,共获取卫星影像面积累计127.6万平方千米,实现了全省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平均覆盖3.2轮次、中分辨率卫星影像平均覆盖7.1轮次。
    监测更密集。以往我省主要靠自然资源部年度和季度卫片执法进行“天上看”,由于周期长、跨度大,很难做到“发现在初始”。升级后,省自然资源厅加大全省用地用矿用海等监测密度和频次,破解违法行为“发现难”。一年来,共完成用地用矿监测17期、用海监测42期,监测总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是全省面积的5.7倍,实现乡镇3轮次以上监测、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7轮次以上监测。
压实“地上查”,破解“查处难”
    违法问题要解决在初始,早发现是前提,早查处是关键。但以前,有些部门或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或以“人少事多忙不过来”等为由,对疑似违法图斑查处并不积极,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针对“查处难”,省自然资源厅强化“自上而下”的机制约束,将“地上查”情况与用地指标、绩效考核等挂钩,压实属地责任,倒逼地方政府动起来,变“要我查”为“我要查”,推动违法问题解决在源头。
    “要抓好整改不作为问题,对约谈后仍落实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的,将进行追责问责。”2020年岁末,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警示约谈会,对违法违规用地、用矿、用海问题比较突出的漳州市芗城区,泉州市洛江区、南安市,南平市建阳区、浦城县,宁德市霞浦县、古田县等7个县(市、区)进行警示约谈,严令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一月一监测、一月一通报”工作机制,将县级核查、市级复核等情况纳入指标考核体系,定期对违法用地、用矿、用海图斑发现数量及实地核查、整改落实等情况进行通报,对“地上查”履职不到位、政策执行不严格的,绝不手软。一年来,共召开专题会议12次,省、市两级共约谈市、县(区)48个。
    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下发《“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实施办法》《自然资源疑似违法图斑动态监测技术方案》《土地卫片执法图斑性质判定标准》等规章制度,明确“三级”职责:对疑似违法图斑查证,县级负主体责任,通过手机执法系统在规定时限内,逐宗核实并处置;市级对县级提交的核查处置情况进行全面复核;省厅对市、县核查处置情况进行线上、线下抽查监督。这模式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压紧压实管理责任,确保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加大抽查力度。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方式,省自然资源厅通过高密度的线上线下抽查,让地方企图藏匿蒙混、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一年来,已对九市一区和50多个县级单位开展线上抽查工作,抽查图斑3300多个。组织9个工作组对30多个县级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督促违法图斑核查处置工作。
    很多地方的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量化的绩效考评和月通报制,带来了很大压力,工作稍有松懈数据就不好看了,要想不落伍,只有更主动去查。
    去年,省自然资源厅共下发疑似违法图斑近9.7万个,各地实地核查9万个,核查率较往年大幅提升。
畅通“网上管”,破解“应用难”
    日前,福州滨海新城万寿公交站项目在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中,因与疑似违法图斑重叠,被系统自动“叫停”,要待处置完疑似违法图斑后,才能再行报批。
    监管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但以前,用地审批、矿政管理、空间管制等体系多是各自为政,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系统关联度不够,存在“你查你的,我做我的”现象。要让监管系统长“牙齿”,就必须互联互通,增强应用场景,形成 “一处失查,处处受限”约束机制。
    针对“应用难”,省自然资源厅大力畅通“网上管”,将疑似违法图斑与用地用海用矿管理平台关联起来,实现与用地审批、矿政管理、空间管制等自然资源审批系统互联互通。对疑似违法图斑未查处的,系统将对用地用海用矿等要素审批予以自动“叫停”,倒逼各地加大核查处置力度,形成全流程、多业务、闭环式的网上监管格局。
    现今,从空间规划到政务审批,从“两违”查处到耕地保护、从快速执法到辅助决策,“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系统已被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各领域。
    应用于耕地保护。去年11月2日,德化县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测系统,发现杨梅乡和顺村一宗疑似顶风乱占耕地建房行为。随即,相关执法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核查,发现当事人刘某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和顺村约200平方米基本农田建畜禽养殖设施。执法人员当即向违法当事人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去年,全省共排查出耕地“非农化”案件 5991个,均已开展查处工作。
    应用于用地审批。将违法用地自检前置到建设项目用地管理最前端“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核发”环节。在预审环节,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网络报批时,对报批范围涉及违法用地图斑的报件,系统会自动拒绝上报,直至设区市复核处置到位,以此倒逼各地加大违法用地核实处置力度。截至目前,在用地报批中,325个涉及疑似违法图斑的报件被“叫停”。通过联动管理、源头管控,实现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
    应用于矿政管理。建立疑似违法用矿图斑库,关联矿业权审批,与疑似违法图斑进行匹配自检,并实现疑似违法图斑移入移出、动态维护。截至目前,已发现疑似违法图斑785个,“叫停”多宗采矿权登记业务。
    此外,“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还被应用于查处“两违”、生态修复、违法用海等专项整治。  
    一年多来,全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系统带来了监管理念大变革、监管效能大提升,做到了发现问题更迅速、认定问题更精准、解决问题更主动、应用场景更丰富,成为自然资源监管“最强利器”。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通讯员 林华君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