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好管家 好画家 好行家——晋江市创新开展自然资源工作纪实

2021-01-28 10:13:51

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四,GDP全年预计增长4%以上……2020年,晋江市再交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成绩单。
    从“高产穷县”到“福建第一”“全国四强”,改革创新,是这座闽南县城惊人跨越的动力之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十三五”期间,晋江市自然资源局立足勇当自然资源的“好管家”、城乡规划的“好画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好行家”,高举创新大旗,提交了一个又一个亮眼成绩单。
    保障发展,精准有力——聚焦服务实体产业不放松,全力做好指标保障、政策保障、服务保障,为晋江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提供有力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保护资源,亮点突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被称为最好的全国样板,多项创新做法被新《土地管理法》吸收采纳;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制定首个自然资源调查技术规范、首创边界划分方法、建成首个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信息系统”三项突破。
    保障民生,优质高效——创新服务手段,大力开展“网上办,延时办、上门办”,不动产一般登记平均用时0.42天,办理时效位列全省前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荣获“福建省五一先锋号”“泉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
勇担当、善创新,是晋江局最鲜明的印记。

                                            1“好管家”:摸清、盘活资源
日前,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再立改革新功——建立全省首个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互联网+、GIS、RS、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整合集成基础测绘成果、遥感影像和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建立了统一标准的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
    “这标志着我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清查方案路径,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方案。”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清渠介绍,随着试点经验的推开,将有效解决自然资源数据分散零乱、底数不清、权属不明、数据重叠、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作为全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地区之一,去年,晋江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专门抽调骨干,组成一支特别的突击队,通过3个月日夜攻坚,完成了6个月的工作量,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海洋等5种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支撑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十三五”期间,晋江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勇于在关键处创新、在方法上突破,勇当保护资源“好管家”。
    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就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处于所有者不明确、管理“碎片化”的状态,自然资源的“家底”是一笔糊涂账,经常出现“公地悲剧”。河流、森林、山岭等这些公共资源产品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了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并给山山水水找到 “主人”,明确所有者权责,2016年,晋江市被列入全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地区。
    对于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资源,对其进行资源调查和范围划定较为容易,但像河流、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其范围广、分界较为模糊,如何对这些特殊的自然资源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成为一大难点。晋江局迎难而上,边试点、边摸索,探索出了多个“全国首创”——制定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调查技术规范,首创边界划分方法,建成首个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系统。
    “通过试点,不仅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技术流程和方法,还划清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的边界,有效解决了自然资源所有权边界模糊的问题。”晋江市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蔡秀丽说,经验推广后,先后有15个省(市、区)的同行到晋江考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
    现今,晋江多项试点经验被吸收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中,在全国施行。
    用好每一寸土地是最好的保护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晋江还有较多的闲置土地。晋江局以问题为导向,探索“445工作法”,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工作,盘活低效用地,得到了省自然资源厅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所谓“445工作法”,即在措施上做到“四个一”(一宗一档、一宗一对策、一宗一保障、一宗一时间表),在处置上分为“四种模式”(供、用、盘、撤),在制度上构建“五个机制”(分类处置机制、快速协调机制、高效服务机制、科学供地机制、严格精细监管机制)。

                                            2“好画家”:“五留”焕活力
乡村振兴,规划是最重的“起笔”。如何让乡村既能望山见水记乡愁,又能像城市一样生活便捷、环境整洁、产业兴旺?梧林村进行了生动的实践。
    寒冬时节,行走梧林,如同置身一个百年建筑博物馆:外墙斑驳的朝东楼、被古榕笼罩的德鑨宅、号称“九十九门”的养德宅、孔雀成双飞的胸怀祖国楼……
在这里,除了看百年建筑,还可以在老洋楼里呷一口南洋下午茶,与传统手工匠人一起制作绿豆饼;在侨批馆中感受“情系家园、心怀桑梓”的家国情怀……
    晋江市梧林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占地1900亩,拥有古建筑136幢。5年前,梧林却不是这番靓丽光景。古厝洋楼旁,杂草丛生,不少老建筑因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而破败倒塌。
    是什么让梧林脱胎换骨、从衰败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东风,梧林破败的老建筑得以流转入市,并通过资本化运作,对古村落进行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
    在改造中,梧林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保护了传统特色的古村落,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梧林是晋江局勇当城乡规划 “好画家”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晋江局大胆创新实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打造各级美丽乡村7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8个。去年4月20日,在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会议上,晋江市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作村庄规划编制典型发言,其“五留”做法在全省推广。
    “晋江人多地少,用地需求旺盛。但我们在规划中坚持‘留白’理念,最大限度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晋江局总规划师张尧进说,全市把超过2/3的空间留给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公园绿地等,同时制定建筑退让、密度、容积率、形态色彩等7个强制性指标,不断提升村庄品质。
    开窗透绿、出门见园,晋江越来越绿色。为了“留绿”,晋江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坚持生态优先,从源头上充分保护山体、滨海、农田、河流、湿地等生态资源,并通过矿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建设生态连绵带、打造山水田园城市,留住青山绿水。同时,在全市策划了15个共计8.1万亩的田园风光项目,兼具农业生产和生态涵养功能,打造了九十九溪万亩田园风光等一批典范。晋江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福建省森林城市。
    晋江历史悠久,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在此融合。为了“留旧”,晋江建立规划、保护、修缮、利用的全程管理机制,集中保留、修缮了10个古建筑群、6500多栋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单体;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比如,五店市,集中保护了100多栋古建筑,展示民俗非遗。“留文”方面,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并重,延续历史文脉,保存文化基因。“留魂”方面,在片区改造中,留出专门地块,安置宗祠等民俗场所,留住数宫灯、“嗦啰嗹”等老习俗,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古早味”。     
                                             3“好行家”:土地生“金娃”
    1022幢、103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工作仅用时23天,完成100%签约——去年福厦高铁新区项目二期再次刷新和谐征迁“晋江速度”。
    征迁速度为什么那么快?这得从“三块地”改革说起。2015年,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晋江市是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县(市)。2016年底,晋江又被赋予“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试点任务,统称为“三块地”改革。
    晋江用地矛盾较突出,一方面是城镇建设、乡村发展、生态绿化,都有着强烈的用地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以前布局无序,规划管控不到位;土地权能不清,只有生活属性,没有经营属性;流转不畅,全市大量农用地闲置……
    如何激活“沉睡”土地,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重中之重。“三块地”改革为晋江带来机遇。
    破题,从顶层设计开始。晋江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召开22次深改组会议。晋江局抽调11名业务骨干成立改革工作专班。针对问题,各个攻破,从制度到落地到实操,环环相扣。通过4年努力探索,晋江有6项做法被新《土地管理法》吸收采纳,成为“三块地”改革的新样板,丰富和续写了“晋江经验”。
    “要快速、和谐地开展土地征收,我们就必须为群众算好每一笔‘征迁账’。” 蔡清渠说,第一,政府在征迁中不赚钱,基本保持收支平衡,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第二,提高补偿标准,评估就高不就低,让群众满意;第三,拿最好的地段安置,要钱给钱,不要钱给房,拆多少补多少,非常划算。
    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过程中,晋江还着力构建住房、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五个保障”体系,充分保障拆迁户得益。晋江因此一再刷新和谐征迁速度。
    “三块地”改革为晋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释放了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
    一排排闽南风格的独栋住宅即将完工,旧鱼塘已经“变身”溪边公园,古宅错落有致……寒冬时节,走进安海镇坝头村溪边自然村,这个曾经破败的村庄越变越美。
    溪边村地处安海镇东郊,是坝头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此前,由于基建落后且缺乏支柱产业等原因,村庄留不住青壮年,也渐渐没有了生气,乡村发展更是艰难。为了帮扶薄弱村,晋江局把溪边自然村列入“三块地”改革试点村,并积极向市委推荐选派干部林积焕下沉坝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宅基地退出是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后续改革、盘活宅基地资源的前置条件。”林积焕介绍,在安海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采取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提高补助力度、以成本价出售安置户等举措,宅基地拆旧建新得以顺利推进。
    溪边村宅基地改革“改”出了新气象。“以‘公妈厅’为例,村庄原本有15幢,如今整合建成1幢,仅此就腾出了 2000多平方米的用地空间。通过宅基地改革,土地得以节约集约利用,村民住上新宅,企业被引起来,村容更是焕然一新。
    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晋江探索出组团片区改造、旧村整体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空心村盘活、产业带动等6种宅基地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形成“指标置换、资产置换、货币补偿、借地退出”等4种宅基地退出方式,累计腾退宅基地7022亩,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则实现一举多赢局面。
    晋南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位于安海镇前湖村,主要从事建材加工生产,以前,公司简易搭盖厂房,已经凑合十几年了。由于所占用的是村集体土地,办不了证,建不了房,不能扩大生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之后,公司与村委会一拍即合,成功完成了晋江入市“第一挂”。公司以每亩近25万元、总价179万元,买下了这块地50年的使用权。关于收益分配,政府仅收取了15%的调节金,剩下150多万元全给了村集体。公司老板拿到不动产权证,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并在银行以地抵押贷款了120万元。
    “这块地既增了村财收入,鼓了农民的腰包,也给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这就叫‘盘活一块地、三家齐欢喜’。” 蔡清渠笑着说。
    以前,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不同权”,农村土地不能流转。通过改革,晋江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明确入市范围、入市主体、入市途径、入市程序以及批后监管,形成入市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激活了“沉睡的资产”。截至目前,已完成94宗入市交易,成交额1.7268亿元,其中村集体收入1.3707亿元,极大调动了村集体、企业、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今后将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拼字当先、实字为要、创字铸魂,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不断书写自然资源事业新篇章。”蔡清渠表示。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通讯员 林艺峰 齐 宇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