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没想到土地流转有这等好事”

2014-09-04 09:49:43

“没想到土地流转有这等好事,一份土地既有租金收入,在公司打工又有工资收入。”日前,笔者来到福建省利农集团在仙游县度尾镇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提起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利农集团的事,今年50多岁的度峰社区居民陈国成喜悦之情就溢于言表。

 

公司“打包”整治土地,抛荒地被重新利用

 

据度峰社区干部李金专介绍,度尾镇度峰社区和塘边社区有两片耕地处木兰溪冲积地带,面积2100多亩,土壤里沙石多、土地肥力不高,是典型的中低产田,有些耕地已抛荒多年。如何提高耕作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成了镇村干部的“心病”。 2011年下半年,利农集团来度尾镇寻找合作项目,镇政府和仙游县国土资源局决定采取BOT(建设—运营—转让)方式,将2100亩土地整体“打包”流转给利农集团,由公司出资整治,整治后承包期限为15年,用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种植大棚蔬菜,15年后归返所在村集体。

“当时村民都不愿意将耕地流转给利农集团,主要原因是大家不知道该集团能在度尾镇呆多久,担心耕地平整或改良后会遭破坏。”李金专说。

为了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度尾镇相关镇、村干部和当地国土资源所花了不少精力。他们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流转土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好处,甚至组织村民代表到利农集团省内其他生产基地参观,逐渐获得了村民的理解。

“取得承包经营权后,利农集团对耕地进行平整改良,光是在地里捡石头就花了200多万元。”李金专说,经过利农集团的平整改良以及对原有的机耕道和渠道进行维修,如今2100多亩耕地面貌已焕然一新,变成了路相通、沟相连、涝能排、旱能浇的新地块,利农集团在整理后的耕地上建起了现代智能大棚。放眼望去,一大片整齐排列的薄膜大棚蔚为壮观。

利农集团总经理严生仁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利农集团用进口的椰糠作为基质,掺以豆粕和花生壳,为作物提供天然的营养成分,通过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又避免了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为摒弃了传统的种植方法,让植物远离了病虫害的侵扰,农药用量保守预计下降了85%,使农作物不仅口感更好,而且提高了食品安全度。

 

家门口就业,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李金专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利农集团帮农民平整好土地后,一亩地流转的租金一年约为7担稻谷,按国家当年水稻收购保护价折算,今年租金为1000元左右,其中945元给村民,50元给村委会作为管理费。此外,利农集团还聘请了当地50—60岁的农村妇女200多名,实行计件工资。

“所有员工的工资每个月要50—70万元,一年达600—800万元,再加上租金收入200多万元,平均每亩地可以为村民创造效益3000—4000元。”严生仁表示,土地若是没有流转,村民自己耕种,按正常年景,种水稻一亩产10担粮食左右,一担价格按150元计算,约1500元,其中还不包括各种农药、化肥等成本。此外,家庭种植抗风险能力低,若遇到刮台风下暴雨,还不一定有收成。“所以,原来那些不愿流转的村民后来都纷纷要求把地租给利农集团。”李金专介绍说,其中有一位姓余的村民,有10多亩鱼塘一直不愿意流转,去年他看到利农集团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好处后,主动找村委会要求把土地流转利农集团。“公司花费10多万元帮他把鱼塘复垦为耕地后,把地流转过来,他本人现在也在我们这里打工。”严生仁介绍说。

“既可以照顾家庭,又有一笔收入,挺好的。”在现场,笔者遇到了3位正在运肥料的妇女,其中一位告诉笔者,村里平均每个人只有一分多地,她全家7口人也才一亩多的地,以前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里种地,收入仅勉强糊口。2011年底,她家将土地租给利农集团,2012年领到租金1400元,她自己在基地里打工,一年工资收入2万多元,现在日子好过多了。

“在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利农集团的经营也得到了发展,效益得到提升。”严生仁告诉笔者,如今承包地亩产值在4—5万元左右,目前,利农集团已在仙游县投资4亿至5亿元,分别在龙华、钟山、度尾、鲤南建了4个生产基地,承包耕地近8000亩,立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张步雄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