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宽阔平坦、房屋整齐美观、田园硕果累累……深秋时节,走进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如今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溪背畲族村的蜕变,是省自然资源厅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首要责任和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从政策扶持、项目争取到资金筹措、人才选派等方面倾囊相助,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对口帮扶的宁化县、明溪县和霞浦盐田畲族民族乡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政策支持
“明溪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今年4月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贵厅鼎力支持和真情帮助。”日前,明溪县委书记带队专程来到省自然资源厅,感谢该厅一直以来对明溪县的倾力帮扶。
为拔除穷根,省自然资源厅立足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多次召开厅党组会、厅务会,高站位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出台了《关于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扶贫措施和责任分工;制定《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村庄规划、用地保障、土地整理等支持革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的10条措施。
一个又一个极富“含金量”的政策大礼包, 为老区苏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的新动力——鼓励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合法住宅依法从事住宿、餐饮等旅游经营,拓宽就业增收门路;允许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停车场、非营利性小学、公厕等,助力补齐民生短板;从事农林牧渔业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按照不低于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减轻了企业负担……
省自然资源厅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年度工作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每月对落实进展情况进行统计督办,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做好要素保障,统筹用地需求
初冬时节,在明溪县经济开发区内随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景:南方制药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工人在进行生产车间装修;紧挨着南方制药二期的旻和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也在进行设备安装……
在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去年,明溪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今年即使受疫情响,明溪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也均居三明市前列。
“逆势增长彰显出明溪县工业产业的活力与韧劲。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聚焦‘专精特新’,大力培育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三新’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山区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明溪县主要领导说,这里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省自然资源厅在规划、用地指标等方面大力支持。
为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省自然资源厅实行“一清单三保障”机制,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老区苏区县每年各安排200亩扶贫专项指标,用于保障发展特色产业、造福工程搬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等用地需求;支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
省自然资源厅优化用地报批方式,对老区苏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用地可单独组卷,不受供地率、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考核影响,促进项目及时落地。今年以来全省41个原中央苏区县共审批用地173宗,总用地面积1.98万亩。
乡村要振兴,规划是最重要的“起笔”。省自然资源厅在老区苏区县分三批选择100个村庄作为省级村庄规划编制示范村,规划编制补助经费1190 万元,目前已全部完成编制工作。示范村规划突出“好用、管用、实用”, 注重村庄差异性定位,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风貌引导,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深度融合,科学确定村庄发展定位,统筹安排村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能。
从规划保障到用地保障、从产业扶持到生态修复、从确权登记到资源调查,省自然资源厅竭尽所能,围绕老区苏区所需所求,精准施策,全力为贫困地区发展做好自然要素保障。
着力项目支持,注入资金活水
水泥路边的青瓦白墙住宅楼错落有致、农民公园绿树成荫……现今,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美丽新村。谁曾想,几年前,这里还是坟茔遍地的荒山坡、乱坟岗。
禾坑村的华丽蜕变,得益于旧村复垦增加的村集体收入,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金问题。禾坑村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村共实施了旧村复垦55亩,实际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51亩,挂钩指标交易收益的1500多万元,加上驻村干部向上争取的各类资金投入,有力推进了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禾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老区苏区县实施旧村复垦和历史遗留损毁采矿用地复垦,优先核定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交易,优先予以结算。2018年以来,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旧村复垦和历史遗留损毁采矿用地复垦项目143个,整治规模0.56万亩,产生挂钩指标0.42万亩,交易指标面积0.42万亩,产生交易资金10.25亿元。
省自然资源厅鼓励省重点扶贫村、老区苏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项目,优先保障补助资金,按照每年每亩60元标准补助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老区苏区县用于基本农田管护,共下达管护补助资金9.85亿元。通过整治管护,在贫困县随处可见“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田地,形成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效益。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业地质调查是基础性的一环。省自然资源厅对老区苏区县优先开展农业地质调查评价试点工作,共部署安排70个老区苏区县1:5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安排经费9612万元,基本摸清地质家底,为发展特色农业指明了方向。
省自然资源厅还积极推进老区苏区县探矿权审批制度改革,优先部署勘查项目,“十三五”期间,开展18个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安排经费3956万元。
“这些自然资源政策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经济效益可观,还盘活了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统筹了城乡共同发展。”很多贫困地区的领导纷纷予以点赞。
提升造血功能,突出惠民利民
秋日的一个清晨,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千亩油茶山上,绿意盎然、果香四溢,该村脱贫户张良辉正在修剪油茶。“我承包了公司50余亩油茶地,一年可以赚近2万元。”张良辉这几年在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油茶地务工,现已脱贫。
几年前,在省自然资源厅帮扶下,宁化县将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在石壁镇溪背村、淮土乡桥头村实施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6000多亩。当年,来自福州的油茶种植大户——宁化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老板杜秋生看上了经过治理的这片荒坡地,流转承包了溪背村及周边村庄的5000多亩山地用于种植油茶。
“油茶树易活好养,五到七年就能丰产,每斤油茶可卖到100多元,是真正的摇钱对。”溪背畲族村驻村第一书记傅松程说,通过土地整理,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省自然资源厅通过政策引领、盘活存量资产、用好自然资源等方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回归,形成变“输血”为“造血”、变资源为资产的良性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大力开展地灾搬迁扶贫是另一项拔穷根、利长远的惠民大事。
去年5月30日,宁化县举行异地扶贫搬迁进城首批安置房集中验房交付仪式。来自该县的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了新房钥匙。安乐镇马家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夏发义,拿过新房钥匙,脸上乐开了花。他原先居住的是破旧的土胚房,住进宽敞的新房,是夏发义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根据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家可享受共24万元购房补助,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了几十万元,在县城购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住进新居后,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了,”夏发义说,而且学校、医院就要家门前,生活方便多了。
为了让像夏发义这样受地灾威胁群众实行“愿搬尽搬”,省自然资源厅一方面对老区苏区县地灾威胁村(居)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自愿异地搬迁集中重建并拆除旧宅的,全部列为地质灾害搬迁重建对象,实行叠加补助,做到应补尽补;另一方面全力保障地灾搬迁重建用地需求,明确各地年度计划用地指标包含农村建设用地,减免各种因建房、购房产生的规费。同时,地质灾害防治切块资金安排对老区苏区县予以倾斜,2019 年累计下达中央补助资金1.047亿元、省级补助资金1.563亿元。
大地著华章,干部勇担当。除了强化政策、项目、资金帮扶外,省自资源厅还先后选派20多优秀干部到宁化县、明溪县等地挂职、驻村蹲点,开展实地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这些帮扶干部在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抓组织实施、引产业项目、补民生短板、添发展动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交出了勇于担当的优秀答卷。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刘益贵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