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5年来,从国土资源到自然资源,全省系统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从本期起,本报开设“辉煌‘十三五’,奋进新征程”专栏,展现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报道“十三五”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
我省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加强灾害治理能力建设,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要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推进地灾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6年至今,全省成功避让地灾156起,避免人员伤亡3.8万多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防灾体系
暴雨倾盆、地基塌陷……今年9月19日,漳平市双洋镇大窑村出现惊魂一幕。由于当地自然资源部门预警及时、领导靠前指挥,紧急撤离受威胁人员,成功避免一场地灾引发的人员伤亡。
八闽大地上,这样防灾救灾的事例时有发生。
灾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省自然资源厅始终将地灾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统筹推进地灾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建立并有序落实应急预案、汛期值班、群测群防、险情巡查、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应急处置、灾情速报等多项制度,做到防灾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针对每一轮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灾灾情险情,省自然资源厅领导都及时组织相关处室、单位研判降雨和地灾趋势,要求各地落细落实各项防灾制度。今年入汛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林文斌、厅长叶敏等领导分别深入福州、泉州、莆田、南平、宁德等地以及自然资源部丘陵山地地灾防治重点实验室调研,每到一处,都详细询问防灾备汛情况,要求加强地灾隐患排查监测,建立地灾隐患台账,责任落实到人,将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每当有灾情发生,省自然资源厅领导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党员干部靠前指挥,筑起了防灾救灾的坚强战斗堡垒。去年6月12日,接到三明市军岩山发现山体滑坡险情,严重威胁坡体下群众安全报告后,当晚,林文斌带领专家工作组连夜赶赴三明地灾现场,与技术组工作人员一起研判险情、会商防治措施。
地处沿海的漳州,每年台风暴雨频发,但自2007年以来连续13年实现地灾 “零伤亡”,是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地灾 “零伤亡”设区市。其防灾经验重要的一条是领导靠前指挥。多年来,只要有台风暴雨,漳州市自然资源局领导都会放下手中工作,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一线检查、指挥,要求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失防万一”。
我省还不断健全地灾防治专业化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每个市、县(区)至少有一支地勘队伍作为应急技术支撑单位。这支队伍配置无人机、群测群防智能终端、应急通讯设备、测距测角仪、罗盘等装备,定期开展培训,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有效”。在历次防抗强降雨和台风引发的地灾过程中,全省地灾防治应急人员服从统一调度,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地方防灾救灾工作需求。
完善群专网络,精准预警预报
“哐、哐、哐……泥石流要来了,大家赶紧撤离。”去年7月5日上午9时,一阵阵急促的锣声和呼喊声在浦城县枫溪乡下胡推村响起。10时左右,随着一声巨响,半面山体倾注而下,2座房屋瞬间被淹没。据统计,此次泥石流规模约1万立方米,造成房屋倒塌22座67间,共有38户71人受灾。所幸由于巡查到位、预警及时,灾害发生前,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群测群防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分布广泛、发现及时的特点,通过依靠群众、培训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开展地灾巡查监测和临灾处置。”省自然资源厅防灾处有关负责人说。
我省现有群测群防员6万多人,基本建立了信息传送通畅、指令落实有力的人防网络,群测群防体系实现全覆盖。5年来,群测群防员累计巡查隐患点64.8万多人次,时时护卫着一方平安,相关做法得到了原国土资源部的认可和推广。
在着力提升群测群防水平的同时,我省自然资源部门运用高新技术构建专业监测网络,通过改造建设地灾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安装群专结合的地灾监测预警普适型设备,提升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的能力。
地灾防御,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省自然资源厅依托群专“两个网络”,联合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地灾预警。
“大田县、安溪市、永春县等地灾气象风险预警为黄色预警,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要做好值班值守、监测、巡查和防范……”今年9月20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地灾气象风险预警。2016年至今,省自然资源厅累计发布省级地灾气象风险预警186期,发送地灾预警短信887万条,并依照监测预警成果,成功避让地灾156起,避免人员伤亡3.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有效降低了地灾造成的危害。
实施综合治理,降低地灾风险
今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家住南靖县西坑村的简添生大爷在自家三层小楼房里,喝着功夫茶、看着大电视,生活得很惬意。
“有这样的美好生活,得感谢自然资源部门。”71岁的简大爷向来访的南靖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以前住在坪岭,全家好几口人挤在狭小的破旧土木房里,每逢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生怕屋后山体滑坡。”在各方努力下,简大爷于2019年8月搬进了新居。
为了让受地灾威胁群众实行“愿搬尽搬”,省自然资源厅一方面通过财政激励措施,鼓励群众搬离地灾危险区,地灾搬迁自然资源渠道补助标准由每户5000元提高到每户10000元,并结合旧宅基地拆除复垦、造福工程、规费减免等综合政策,加大补助力度,调动群众搬迁重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全力保障地灾搬迁重建用地需求,明确各地年度计划用地指标包含农村建设用地,减免各种因建房、购房产生的规费。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4.8亿元推动地灾搬迁重建工作,共有8095户3万多人搬迁入住新居,远离地灾威胁。
全省还加大实施地灾点工程治理力度。在云霄县火田镇店仔自然村,几年前因山体滑坡威胁群众20户100多人,该县去年投入近100万元对其进行了治理。现今,一道长约160多米的山体防护墙巍然屹立,守护着当地的村民。
针对地灾隐患点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我省分级实施地灾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地灾防治“百千万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补助资金4.25亿元、省级地灾防治补助资金6.5亿元,开展38处特大型地灾隐患点、228处重大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排除危险820处。
今年,为了进一步全面掌握各地灾点第一手资料,我省从3月起全面开展地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登记造册的地灾隐患点8523个、高陡边坡35995个,已逐点完成排查工作;累积发现灾险情共139起,皆已处置完毕。同时,落实地灾防范措施的地灾隐患点和高陡边坡点累积3.76万个,落实“两卡”发放11. 5万份,开展地灾应急处置演练398场、地灾点避险演练539场,为做好地灾防治夯实了基础。
“地质灾害防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强调,防治工作永远在路上,今后要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不断健全完善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全力筑牢地灾防治“生命工程”。
■ 本报记者 赵勤恩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