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勤恩
修订新土地法的实施细则、强化耕保举措,制定新一轮耕地质量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今年初以来,我省出台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力加压耕地保护工作。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多年来,我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一手抓耕地补充、一手抓质量改造提升,一手抓保障、一手抓监管,通过多种手段,迄今已连续20年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为保粮食安全夯实“地基”。
严字当头,守牢“耕保红线”
目前,全省共有耕地200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609.55万亩,大于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2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坡陡和地块小而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省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用地需求巨大,耕保压力突出。
面对挑战,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在保障发展的同时,坚持“严”字当头,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责任。今年1月,省政府向各设区市政府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下达年度补充耕地任务3万亩。每年年初,省政府都会下达这样的耕保任务,并与各设区市市长签订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地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年度补充耕地数量和土地整理任务等。市、县、乡三级政府也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共同推进耕地保护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
严格规划管控。近些年,我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土地用途管制,鼓励和引导工业项目、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和低丘缓坡地、荒滩等未利用地,确保建设项目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同时,今年将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以巩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基础。在这次整改中,我省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进行全面核实,将错划、误划等不符合要求的永久基本农田,坚决予以整改,并进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将纳入规划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
严格执法监管。在福州市宦溪镇和寿山乡基本农田,铁塔上的监控探头如鹰眼一样俯瞰大地,守望着农田。“以前探头设在电线杆上,监控范围有限。”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胡尊彬说,“升级后,探头设在铁塔上,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监控基本农田,执法人员可以对农田上的违建行为进行实时取证和远程喊话制止。”从田间到山头,从指尖到脚尖,全省自然资源部门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监管体系,护航良田沃野。近年来,全省共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超8000宗,立案查处约2500宗。
多措并举,确保“占补平衡”
每到傍晚,南靖县金山镇荆美村村民总喜欢到村口的江滨公园散步,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画卷尽在眼前。荆美村的华丽蜕变,得益于旧村复垦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解决了农村建设的部分资金问题。
近年来,我省以整治“空心村”“空心房”、危旧房为重点,对农村散乱、闲置、废弃的旧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让更多农村沉睡的耕地资源活起来、转起来,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
2010年以来,全省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有3871个,整治规模18.6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7.42万亩。同时,全省实现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对接11.4万亩,通过指标有偿转让,城市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出让收益321亿元,其中,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收益117亿元。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这些转让指标收益除了用于旧村复垦费用外,其余部分返还农村用于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旧村复垦仅仅是我省探索补充耕地机制的一个缩影。我省还积极探索补充耕地新机制,通过开发耕地、整理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实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
强化主体责任。2015年起,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改革原来由省统筹安排耕地占补平衡挂钩,变为由市、县(区)自行负责落实补充耕地。同时,严格补充耕地任务考核,年度补充耕地任务未完成的,在整改到位前,除省及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外,暂停受理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申请。
确保耕保投入。全省各地普遍提高了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项目的补助标准。其中,土地整理补助标准从每亩平均23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耕地开发从每亩不到2000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对整治耕地使用有机肥的,每亩增加200元补贴。
据统计,2010年至2019年全省经批准建设用地共占用耕地86.35万亩,我省均按规定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共新增耕地95.49万亩,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省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促进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质增效,实现“藏粮于地”
西兰花、牛心菜、罐头蒜等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以前这里主要种植西瓜、洋葱、花生等旱生作物,现在一年可以轮种西兰花等四五种作物。”福州滨海新城临空经济区文岭镇前董村菜农说,这得感谢“移土肥田”工程。
村民口中的“移土肥田”,就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再利用。去年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总指挥部出台方案,要求项目用地单位在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后方可进场施工,做到“应剥尽剥”,并在前董村山边刘村建立了耕作层土壤再利用试点,目前试点已见成效。
耕作层土壤是耕地的精华,形成1厘米的耕作层土壤需要上百年时间,是宝贵的战略资源。近些年省级层面加大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制度建设工作力度:发布地方标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项目设计规范》,提供技术指导;加强资金保障,所需资金可以从省级下达各地的土地整理开发复垦专项资金中安排;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纳入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一系列举措倒逼地方加大推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力度。福州、厦门、莆田等地陆续建立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制度。2019年,全省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2261亩,土方量37.8万立方米;土壤再利用覆土2316亩,土方量29.5万立方米。
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中,全省各地转变补充耕地方式,补充耕地逐步从之前的以土地开发为主转为将实施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充耕地主要渠道,近些年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的比例逐年下降,从原来的70%左右下降到35%左右。
目前,我省正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在一定区域或流域范围内统筹谋划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活动,将农用地综合整治、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受损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是百姓的‘饭碗田’。”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蝗虫等影响,国际粮食生产受较大冲击,这再次凸显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今后将以更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举措,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全力把“头等大事”办实办好。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