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勤恩
疫情、小雨,都没法阻挡人们对海滩的热爱。清明假期,许多游客在厦门市环岛路上沙滩上玩沙戏水。
近年来,我省把海岸线保护作为深化海域使用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把最美的岸线还给自然、留给公众,在“划、管、修”等方面发力使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目前我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高于国家下达的管控目标,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施策 构建“保护网”
碧波、银沙、鲜贝……海岸线是我省“颜值担当”的风景线,也是贸易运输的经济线,更是孕育无数海洋生物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有着 “最美资产”之称的海岸线人工化趋势明显,生态岸线不断减少,公众亲海空间不足,岸线利用效率不高,海岸自然生态功能出现退化。
“要把最美的岸线还给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给公众!”国务院要求我省202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少于3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将海岸线纳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综合利用立法、规划、调查等手段,构建规范的海岸线保护体系。
——加强立法保护。针对海岸带和海洋生态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省人大颁布了《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落实落细政策法规,制定出台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等实施方案,明确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并列入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突出规划管控。出台《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将海岸带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重点建设区3个功能区,为海岸带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编制《福建省海岸线整治修复规划》,对自然岸线保有率现状达不到管控目标的,提出整治修复计划,补充自然岸线。机构改革之后,我省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职责并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这更有利于推进陆海统筹,完善多规合一。”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将进一步整合衔接各类规划,实现岸线、海域、海岸带等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全省海洋管理“一张蓝图”。
——摸清岸线家底。“目前使用的海岸线修测数据还是十多年前勘测采集的,当时修测比例尺较为粗放,数据精准度不高。”省自然资源厅海域海岛处负责人介绍说,加上近年来自然变迁和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原有的数据已不能真实反映海岸线当前的实际现状。从去年8月开始,我省开展新一轮海岸线修测,旨在更准确掌握海岸线的位置、长度、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等情况,为加强陆海统筹,科学制定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形成初步修测成果,并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查。
改革创新 破解“监管难”
东临大海、向海而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我省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还有大,拥有海岛2214个。海岸线漫长曲折,北起福鼎沙埕港,南至诏安宫口港,大陆海岸线全长3752公里,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达1∶7,为全国之最,且拥有泥质、砂质、基岩等多种自然岸线类型。
面对线长、面广的海岸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却存在人手少、执法力量薄弱等实际困难,破坏岸线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度呈多发高发之势。如何破解这一监管难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针对“发现难”,强化“天上看”。去年,省自然资源厅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国家高分辨率观测系统和实时卫星数据,强化自然资源疑似违法图斑动态监测,加密监测频次,缩短监测周期,提高执法时效,实现全省陆域和海岸线、海岛岸线监测全覆盖。仅今年一季度,省自然资源厅就监测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6620千米,大部分海岸线实现多轮次监测,通过“天上看”,基本做到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在初始”。
为加快处置“天上看”监测图斑,及时判别图斑性质,强化“地上查”,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和完善 “一月一会商、一月一通报、一月一约谈”机制,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对破坏海岸线违法信息进行研判、互通、共享;通过系统网上审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线上全面审查、线下重点抽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不断压紧压实县级“地上查”工作主体责任;及时对核查进度严重滞后、发现问题整改迟缓的县(市、区)进行批评;对核查数据弄虚作假、不作为的进行通报,并适时启动约谈问责。强化“地上查”,进一步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监管要求。
——针对“人手少”,强化“合力管”。面对漫长的海岸线,各自为战的治理,显然力不从心。打破条块分割,强化联防联治联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海岸带协同管理机制,强化与海洋渔业、环保、水利等部门联动合作,握指成拳,在控污、监测、修复、执法等多方面形成监管合力。除了将岸线、海岛巡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外,每年还会同国家海洋局、省海洋渔业执法总队开展“海盾”“碧海”“蓝剑”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违法用海岸线多发态势初步得到遏制。
整治修复 擦亮“风景线”
海风轻拂、绿树成荫。高颜值的景观、人性化的设施,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休闲。这是厦门环岛路长尾礁至五通段沙滩修复后的模样。
“这一岸线于去年底修复完成,已形成长3.3公里、滩肩宽60米、滩面宽120米左右的黄金沙滩,并和环岛路观音山沙滩完美衔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域海岛处副处长金朱兴介绍。
柔软细腻的沙滩、风光旖旎的海岸线,现今观音山的沙滩已成来厦游客“打卡”之地。你能想象以前这里的沙滩却是淤泥遍布的脏乱景象吗?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域海岛处二级调研员林煌伟说,原来观音山的沙滩并不平整,夹杂淤泥,被海浪侵蚀严重。后来通过滩面清理、填沙、排水管涵延伸及拦沙堤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造,现已华丽转身,成为厦门市最知名的沙滩文体赛事活动区,风景优美的滨海浴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沙滩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其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还原。”林煌伟说,一段被完美修复的沙滩,不仅要做到技术上“留得住、不泥化、不扬沙”,还必须实现视觉和功能上的双重提升,修复后的沙滩对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全国首个开展沙滩修复的城市,厦门创新举措不断,出台全国首个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全国首部沙滩修复技术指南,不仅为全国沙滩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还走出国门。目前,厦门已完成观音山、马銮湾、五缘湾等10多处修复治理工程,已完成沙滩修复近10公里,护岸修复约9公里。
厦门是我省加强海岸线整治修复一个生动例证。近年来,围绕湿地、沙滩、海湾、河口、海岛五类典型生态系统,我省还重点加强三沙湾、闽江口、泉州湾、九龙江口、漳江口等河口海湾岸线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实施“蓝色海湾”岸线整治工程,主要采取恢复海岸自然形态特征、维护海岸生态功能、美化海岸自然景观等方式,对受损海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去年,省自然资源厅组织莆田市申报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通过评审,获得3亿元中央财政项目补助支持。该项目将整治海岸线29.8公里,整治海域面积6.2平方公里,修复湿地面积1.75平方公里。目前,莆田市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省共完成120多公里海岸线修复。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久久为功,全力守护好白沙细浪、碧海蓝天。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