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种田不再“双弯腰”

2014-07-10 09:19:42

6月13日,建宁县里心镇汪家村。

看着插秧机慢慢前进,一排排秧苗整齐地插下,村民汪启发心里一阵轻松。

“机械插秧,一亩只要80元,半个小时就完成,如果请人工,各项费用加起来要260元,最快也要半天。”汪启发说。

如今,在建宁农村,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汪家村村委会主任余运良说,在汪家小组100户村民里,有拖拉机60台、三轮农用车42台、收割机12台。

汪启发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农业机械,真的不敢想像怎么种田。”

汪家村农业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3500亩农田中,用于制种的有2700亩。

“种子成熟后,最怕碰到台风,如果不能及时收割回家,就很容易倒伏、发芽。”汪启发说,如果是人工抢收,往往来不及,而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几十亩。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收割机每亩收费120元,收割一亩不到半小时,如果靠人工,一亩300元,三个人要干一天。

农业机械的使用,让农民从插秧、收割“双弯腰”里解脱出来。

“购机补贴和土地整理是关键。”余运良道出了该村普及农业机械的奥秘,购机补贴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而土地整理却让农业机械有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顺着田间四通八达的路网,农业机械可以到达每丘田块。

“以前这里是土渠、土沟,杂草丛生,一下大雨不是堵掉,就是被冲掉。”汪启发指着路边的水渠说,经过土地整理,现在灌溉方便,排水便捷,哪怕遇上暴雨也不会被冲垮了。

“田块好了,耕作方便了,租金也贵了。”汪启发说,现在一亩田租要五六百元,哪怕是山垅田,也要三四百元。可是在邻近的村庄,没有经过整理的田地,一亩一百元还要求着人家租。■ 阮晓平 王华耀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