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永泰疑似“岩画”谜团破解

2018-07-18 09:54:41

确认实为源于早白垩世的火山地质现象

本报讯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专家来到永泰县同安镇芹草村实地考察当地疑似“岩画”,确认实为火山地质现象,且具有较高的地质科普价值。

据介绍,该疑似“岩画”集中出现于当地千柱峰东侧崖壁上,有的呈不规则同心圆,有的呈多边形,形似动物、人脸及汉字,总计出露面积约300平方米。永泰发现“岩画”之说引起不少媒体关注报道,也有不少专家前往现场考察,众说纷纭。

今年3月,福州市文物局专家认为,千柱峰“岩画”更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能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的火山地质运动,是非常有价值的地质景观。也有专家认为,这些“岩画”可能是火山岩浆喷发过程中周边岩石(围岩)掉入岩浆但未被熔化,岩浆冷却成岩保留下来的“捕虏体”所呈现的地质现象,但没有证据表明该“捕虏体”个体与岩石整体有明显差异。

参加实地考察的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珍琦告诉记者,经专家确认,千柱峰所在的地质背景是分布距今约1.1亿年早白垩世寨下组流纹岩,“岩画”是处于陆相火山岩火山通道相的涡流状流纹构造流纹岩呈现出的地质现象,其地质科普价值较高,且邻近区域大面积分布同年代同类别岩石(早白垩世寨下组流纹岩),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特约记者 张瑞利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