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勤恩
“大家好,我是志愿者赵榕英,今天我为大家讲解颐和园藏乾隆文物特展,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时空,认识不一样的乾隆皇帝……”
7月8日上午,65岁的赵榕英穿着蓝马甲、带着扩音器,在省博物院为观众义务讲解。像这样的讲解,赵榕英坚持了7年,志愿服务时间超1500小时,讲解近千场,连续3年被省博物院评为十佳志愿者。
从门外汉到讲解员
2008年,赵榕英从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退休。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赵榕英报了老年大学的唱歌和跳舞班。“也快乐了几年,但那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总感到有些空虚。”赵榕英说,“2011年10月,从报纸上看到省博物院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第一时间报了名,不为别的,只想为社会多做点事,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省博做志愿讲解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相当深厚的知识功底。学历不高的赵榕英,初始看那些字画如看天书,对展品别说看出门道,连热闹都看不出。咋办?拼命学!
她买来历史相关书籍,一有空就“啃书本”;看电视时,几乎只看“鉴宝”“收藏”“考古”等节目,家中的茶几上永远都放着笔记本,一听妙言史事就记录下来。同时,多来博物院学习看展览。很快就和安保人员熟悉了,他们也成了赵榕英求教的朋友之一。“别小看保安,他们在省博耳濡目染多年,知道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2年4月和10月,志愿者赵榕英迎来了两场颇具有挑战性讲解:《风从大汉来》和《徐悲鸿画展》。当时,赵榕英对汉代史和书画知识了解不多,为了讲“活”展品里的故事,她除了上网恶补知识空白点,还把展览介绍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记等全部复印出来,厚厚的一大摞。反复背、反复练,困了就泡杯浓咖啡提神。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准确生动的讲解,不仅征服了听众,就连省博的工作人员也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两场讲解也极大地提升了赵榕英的讲解水平。
最“吸粉”的讲解员
怎么把冷冰冰的器物特讲得有声有色,考验着讲解员的功力。赵榕英一开嗓,一会儿就会围上一堆听众,俨然了成了最“吸粉”的讲解员。“讲解除了字正腔圆、热情洋溢,还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赵榕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我与观众,不是一种我说他听的关系,更应是朋友关系,可以相互学习。”赵榕英说,有一次,在讲解“秋水亭”这幅字时,我引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解,把作者王勃错说成了王维,有位小朋友当场进行更正。自此,这个知识点我就牢记在心。
“乾隆皇帝是位富三代,有人说,他的收藏虽门类众多,但只有‘农家乐’品味,真是这样吗?”在乾隆文物特展上,赵榕英指着一张紫檀六方凳说,这凳有束腰、嵌玉、鎏金铜包角,“农家乐”做得出吗?乾隆皇帝诗词虽不及南唐后主李煜,书画不及宋徽宗,但论收藏品味和对文物的潜心收藏及热爱,应是千古第一帝……生动诙谐的讲解引来观众笑声阵阵。
“小朋友,你知道案、桌、几怎么区分吗?”赵榕英指着几件紫檀家具问。看小朋友一阵摇头,她说,肃穆庄严为案,高而直立是桌,并用“举案齐眉”“拍案而起”故事进行说明……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说“涨知识”。
“讲解既要做到主题鲜明,又要兼顾百科,力争使每位观众都能有所收获。”赵榕英认为讲解就相当于翻译,要把专业的、学术的东西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才会抓住观众。
“我要做到走不动为止”
每到周末上午,赵榕英都会准时到省博开讲,每次讲解少则1个多小时,多则要两三个小时。赵榕英说志愿服务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让她的精神非常充实,讲解时走来走去就出一身汗。
但她的一些朋友不解:讲解连点车马费都没有,图啥?赵榕英总会淡淡一笑:“别无所图,只因为热爱。观众的掌声是对我最大奖赏。”有一次,有位母亲自已听完还不解渴,下周又带小女儿来听。临近中午,送别这家人之后,没想到小女儿又汗流夹背地跑了回来,手里捧着一堆零食,走到她跟前说:“奶奶,你一定饿了,请吃点。”赵榕英哽咽了……
对学生志愿者,赵榕英是倾囊相授。“站要像松树一样挺立,声音像子弹一条线射出去,才能清晰有力……”赵榕英经常一遍遍演示给他们看,不断纠正。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小罗,将赵榕英的讲解作为样板反复学,提升着自己的讲解水平。2014年他毕业报考了深圳海事局公务员,在面试时,因其落落大方的举止言谈,顺利过关,心想事成。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做志愿者,虽然艰辛却又无悔;虽然平凡,也会发光。赵榕英说“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并快乐着,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走不动为止”。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