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龚清 通讯员 张世平
11月17日,在沙县富口镇旧村复垦项目区岩地村片区,岩地村村委会主任余沿海正在指导工人铺设引水管道。“这里曾经办过一家小型造纸厂,取缔关闭后,地块就一直闲置着。去年,经过旧村复垦,重新开发成良田,取得不错的收益。”余沿海娓娓道出这块地的来龙去脉。
“坡顶平台是原来的宿舍楼地块,中间为厂房,最下方是库房。”指着高低错落的项目区,余沿海介绍道,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条件,考虑田块的排水灌溉问题,原则上按丘陵台地设计,才呈现出现在所见的跳跃式的阶梯型布局。
在田块下方靠近路边的位置,记者见到,田块外围的田埂是用砖砌的,通过介绍得知,为了节约房屋拆除和废料清理的成本,复垦过程中,尽量将有用的建筑旧材料再利用,因此将原来的墙砖就地堆垒成复垦区边缘的防护坎。
这是富口镇旧村复垦项目区的一个缩影。该镇旧村复垦项目包括富口、岩地、郭墩等7个村,共涉及23个拆旧地块,涉及49户204人,总规模84.05亩。项目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6年7月竣工,今年4月,通过了三明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组织的验收,新增耕地80.39亩。
“复垦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靠近水源地的便开发为水田种植水稻,用水困难的便作为旱地,鼓励种植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收成不亚于种水稻。”在前往富口村项目区的路途中,富口国土资源所所长刘宜荣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走进富口村项目区,只见上下落差约3米的两片地块里,一片种着玉米和花生,另一片里半人高的苗木长势正旺。
“原本这里有一个木材加工厂,厂区里住着100多号人,工厂迁走后,土地就一直荒着,野草疯长。”刘宜荣说,现在,经拆除复垦后新增加的8.75亩耕地,其中一片暂由村委会雇佣人员种植,收成归种植人所有;另一片作为三明市林业局的育苗基地之一,已成为新型种苗花卉实验场。
离开该项目区,我们又来到郭墩村项目区,这是富口镇旧村复垦项目区里最大的一片,面积34.63亩。虽已入冬,但田野里水稻收割后的稻茬依然存有绿意,一大群鸭子正在欢快地觅食。“如果早一个月来,见到的是连片的金黄色稻田。”顺着刘宜荣手指的方向,能见到一大片复垦地块已与周边原先的水田连成一体,只是田里的土色稍有不同。
听介绍,由于新增耕地土壤肥力较差,养分含量低,为了增加肥力,还需进行客土培肥,因此从附近山上运来红壤土作为耕作层,厚度30厘米,并且大量施用有机肥、土杂肥和复合肥,促进土壤熟化。“今年一亩田的稻谷产量接近300公斤。”刘宜荣高兴地说。
“对于这样面积相对较大,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块,我们因地制宜,通过新建渠道引山涧水灌溉,以改善灌溉用水条件。”刘宜荣指着田间布设的白色引水管告诉记者,项目区复垦后主要种植水稻,由于用水比较集中且水量需求较大的是泡田期,因此水利条件必不可少。在他的指引下记者见到,田头靠近山涧一侧,有一座1平方米大小的蓄水池,蓄水池周边还增加了钢丝网护栏,并建一警示牌。据了解,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山涧水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地势引水灌溉,以满足新增耕地的灌溉需求。
但是因为周边山涧溪流较多,因此不能不考虑防洪要求。根据设计,项目区防洪排涝采用1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24小时暴雨24小时可排完,地表水可迅速流入周边山沟,不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当地群众对旧村复垦积极性也很高,拆旧地块所有农户都已搬迁至镇区或在城区购房,因此大家都同意退还旧宅基地,接受镇里制定的旧房拆迁补助标准,也无需另觅地块建新房。”刘宜荣接着介绍,目前,各项目区新增的耕地基本符合农业生产要求,且交通条件较好。大部分田块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地瓜、花生、玉米、木薯、萝卜、大豆、蔬菜等。
借着旧村复垦的东风,如今,沙县富口镇的荒地不荒了,反而成为可以增产增收的良田。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