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山垄田生出“金蛋蛋”——将乐县古镛镇山垄田改造项目区见闻

2017-11-30 15:39:09

本报记者 陈龚清

秋收时节,稻谷飘香。将乐县古镛镇桃村一片整理过的山垄田里,当地农民杨荣财正在指挥工人将稻谷搬上农用车。杨荣财告诉记者,去年他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将整理过的山垄田全部流转过来种水稻,今年预计可收粮食30万斤,平均亩产超过600斤。

杨荣财流转的这片山垄田是将乐县古镛镇山门等3个村2013年土地整理项目区之一,项目于201412月竣工。2016年,村里成立桃洋农林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300斤稻谷的租金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过来,并筹集资金175万元购置农业机械,聘请了农艺师、农技员和农机人员,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耕作的道路。

“项目区耕地都是分布在多个山垄里的冷烂田。这些田,田块小,长年浸冷水,历来只能种单季稻,产量低下。加上近年来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村里劳动力不足,造成山垄田大面积抛荒。”将乐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负责人吴长付告诉记者,2013年来,将乐县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加大山垄田复垦改造力度,配建了田间路、排灌渠、防冲护岸、水坝和蓄水池等田间基础设施,解决了山垄田和边角地的交通与排灌问题,提高山垄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现在,这些田地可采用机械化耕作,工效提高了好几倍。

“项目区原有耕地由于未经平整,田间道及灌溉排水系统都不配套,旱、涝灾害比较严重,耕作状况良莠不一。”吴长付介绍道,依据当地村民的意见,在整理过程中重新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目前项目区耕作田块的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

如果说通过整理流转,利用山垄田打造粮食种植地,让桃村村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那么发展设施农业则是当地开发利用山垄田的另一条出路。

古镛镇桃花源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采摘园区负责人张华说,他正尝试在草莓里套种山东蒜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对我们来说是一颗‘定心丸’。” 张华说,2014年,他签下了这片500多亩的山垄田,承包期30年,刚好跨越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承诺,让他们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可以放心地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力度。

2014年底,张华成立将乐桃花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计划总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工程已投资500余万元,完成路面修整、土地垦复和设施大棚搭架,建设200多亩观光采摘基地,100多亩酿酒葡萄基地及喷肥喷水一体化设施工程,已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园。据介绍,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两节期间,采摘园里人气爆棚。

张华带领记者往园区深处走去,600余米长的观光长廊钢架梁,犹如过山车轨道般在头顶横过。放眼望去,山谷间,覆盖着白色塑料薄膜的大棚按顺序排列着;长廊两侧还有露天的种植园。他告诉记者,园内果种繁多,一年四季都可采摘,西瓜、甜瓜、葡萄、火龙果和脐橙等都有。

行走中,记者发现,园区里的道路均未铺设水泥,经了解得知,之所以保留路面的原生态状况,一方面是大棚温度本来就高,铺设水泥不利于散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

跨进一个由简易房搭建而成的办公区里,记者看到,室内的地面还是原土,张华表示,园区建设要为生态环境负责,因此对园区内的地尽量保持原有的表土,不破坏土壤表层,今后恢复为耕地也容易。“由于地处山凹,这里山泉水资源丰富,为园区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按照生产布局,对溪流水渠进行整治。”张华说,今后如果建设餐饮、住宿等设施,也会把建筑安排在水渠上方,避免占用和破坏耕地。

据估算,园区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60多户,创造就业岗位40个,带动农民增收500多万元。“随着前来休闲观光的人们越来越多,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水果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乐园,一个可尝、可览、可游的‘桃花源’。”张华说着,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