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整理”促“流转” “冷田”变“热地”——建宁县岩上村山垄田土地整理项目区见闻

2017-09-28 15:33:07

本报记者 齐培松

立秋时节,正是高山茭白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近建宁县里心镇岩上村山垄田土地整理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挺拔的茭白植株,几个正在收割茭白的身影若隐若现,时而还有几只白鹭腾空飞过。

走进茭白田,只见田间道路纵横相通,混凝土浇筑的排灌渠里清水流淌,两部农用车停在项目区的田间道上。“这里是我们合作社的茭白生产基地,共有600多亩;原来是岩上村的山垄田,实施土地整理后,合作社通过村里流转承包的。你们看,这一片片茭白田沿着山坳有二三公里。今年茭白长得不错,投入市场也很畅销!”建宁县建星茭白合作社董事长戴建星介绍道。

岩上村平均海拔720米,全村有800多口人,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在外务工;该村共有耕地2000多亩,其中山垄田1300多亩,属于高山冷水田,种植水稻、烟叶等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加上田间道路不便,又缺少排灌设施,部分耕作条件差的村民不愿耕种,慢慢就抛荒了。“前几年,县国土资源局在我们村开展山垄田土地整理,修建了田间道路和灌排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耕作条件,原先的‘冷田’摇身变成‘热地’。项目竣工后,建星茭白合作社第一批就承包了600多亩;前两天,戴建星董事长还到村委会商议,要再承包村里的山垄田,他说土地整理过的有多少亩就承包多少亩。”岩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龙笑着说道。

“岩上村土地整理项目于201411月开始施工,整理规模926亩,按规划设计进行了田、路、渠的综合整理。挖填土方67000立方米,修筑田埂1800立方米,表土剥离与回填24000立方米,修筑灌排渠8000米,新建、整修田间道路6000多米。经验收,该项目新增耕地面积92亩;项目区内的田、路、渠等基本达到《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同行的建宁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耕保股股长黄大海介绍说。

顺着项目区的田间道,我们来到建宁县建星茭白合作社茭白种植基地的工棚。只见工棚里六七位农民正在整理、包装茭白。“基地种植的茭白,都是我专门从浙江引进的优质、高产的茭白种苗。你看,茭白鲜嫩洁白,100%的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戴建星从包装袋里拔出一根茭白,剥开叶壳递给记者。“我是当地里心镇人,投资成立合作社,在岩上村建设高山茭白种植基地,一是看上了这里经过土地整理的农田,机耕道、水渠等基础设施完善,农用车可以开到田间地头;二是看中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水质优、空气好、无污染,高山水冷,虫害少,不用撒农药,最适合种植茭白;另外这里山垄田的租金低,经营成本也会低些,利润相对就能高些。”戴建星说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听介绍,建星茭白合作社的茭白主要销往省内的福州和浙江、江苏等地。茭白田一亩可采收茭白3000多斤,每斤可卖34元,一年每亩纯利润4000元左右。近年来,建星茭白合作社还带动岩上村二三十户农民种植茭白100多亩,合作社提供茭白种苗和种植技术辅导;对于村里的贫困户,合作社不收种苗钱并免费提供种植技术辅导。

据了解,岩上村的村民将山垄田流转给建星茭白合作社,每亩每年可收租金200元。田地流转后,年轻力壮的村民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被合作社雇请的,每人每天工资100元;最忙时,合作社雇请了100多人,岩上村人员不够还雇请邻村的村民。“合作社长期雇请岩上村的村民30多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妇女,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多元。我筹划再向岩上村流转一批经过土地整理的山垄田,扩大高山茭白种植规模,再多雇请些当地的村民,好让他们也增加些收入。” 戴建星说道。

采访结束,离开茭白种植基地时,记者回眸那郁郁葱葱的茭白田,心里不禁感叹:实施土地整理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耕地产出率,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是项受群众点赞的惠民、利民工程!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