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矿山治理的大田模式

2017-09-14 08:28:25

本报记者 赵勤恩

 

“如今环境好多了,空气都带甜味。”老丁边向记者说道,边深吸一口气,“钱虽比以前赚得少些,但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现在的生活我更喜欢。”    

50多岁的老丁叫丁首棋,是大田县前坪乡回族村的村民,当过矿老板,见证了当地青山变“秃山”,“秃山”又吐绿的过程。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老丁所在的川石矿区公园,举目四望,只见一棵棵马尾松正茁状生长,山坡上的杂草随风摇曳,溪水在排洪沟里汩汩流淌,三五个小孩在嬉戏打闹,不时有村民来此散步健身。可是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尘土飞扬,周边群众连窗户都不敢开,晴天出门也要穿雨衣。  

5年来,大田县共投入资金3.14亿元,探索出矿山治理的“五园”模式,让荒山重披绿装,成了全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样板。

挖出“金山” 毁了青山

大田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福建省五大铁矿区之一,被誉为“闽中宝库”,采矿已有600多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钢铁需求量快速增加,铁矿价格水涨船高,各路人马纷涌而至。“本地的、外来的企业,大家都在挖,最多时有100多家。”老丁也加入了挖矿大军,他组织村民集资,成立村办矿厂。“那时厂里一年有二三百万的收入,年底分红,每户人家分1万,每位村民还能分1万,最多的人家分红高达6万。”忆往昔,老丁有些自豪,“别看我们这一个小村庄,以前每天拉矿车多达200部,首尾相连,盛极一时。”  

但挖出了“金山”,却毁了青山。由于多数是露天开采,机械采矿能把整个山头都挖掉,树林不复存在,沙土裸露在外,风一吹尘土漫天。老丁回忆,因为尘土太大,村民们成天“灰头土脸”,晴天在村里骑摩托车也不得不穿雨衣,“窗户根本不敢开,只要三五天,桌上就会积十多厘米厚的灰尘。”  

最吓人的是雨季,村子处在山脚,露天矿山在山顶,每次大雨,雨水夹杂着泥浆,从山顶流向村庄。  

采矿业虽为村民带来了财富,但曾经的繁荣如过眼云烟。几年前,矿价跌入低谷,矿老板走的走、跑的跑,创伤却留给了当地村民:废矿废渣堆成山,矿坑一个接一个,水里含有硫磺,种不了庄稼,泥石流频发……6000多亩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迫在眉睫!然而随着矿业市场低迷,当地财政捉襟见肘,拿什么来治理?2012年,国土资源部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大田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规划开展银顶格——川石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一场“治理矿山,恢复青山”的战役就此打响!

不添“新伤” 祛除“旧疾”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没有现成模式可学,为此,大田县大胆实践,采取了“严管”和“治理”两条腿走路。 

“当时的矿区就像一位遍体鳞伤的病人,治病就得严防新伤,再慢慢祛除旧疾。”大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陈兴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为了不添“新伤”,大田县“严”字当头,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首先,严把矿业权设置审批关,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通过环评,则停止新发采矿许可证;现有的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其次,严格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规定,督促107家矿山企业落实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先后建设了上蔡、大合、张地等多座拦碴坝,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第三,严格实行矿山生态环保问题“一票否决”制,对未编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未按时缴存保证金、限期整改仍未到位的矿山企业,一律列入“黑名单”,在采矿权延续、转让、变更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但废弃矿山恢复植被的艰难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因为适宜种植的土层已经很薄,撒上草籽儿,下点雨就被冲没了。“矿区富含硫,PH值有的高达4.7,即使在山上回填50厘米覆土,种下去的树和草也易被熏死。”陈兴智告诉记者,但他们没有放弃,树死了,立即补种,反反复复,树苗便一棵棵扎下了根,活了下来。  

在与自然的反复较量中,他们也摸索出一些好的复绿方法:选取根系发达、喜酸性土壤的马尾松与宜山区气候的柳杉进行套种,不仅成活率高,还能涵养水源,成林后还有较好的经济价值;选择根系发达的百喜草、狗牙根、脱壳高羊茅按731比例混合播撒,有较好的固土绿化效果。  

治理治出了经验,也治出了感情。现在,陈兴智一有空就会去矿区公园走走,看到铺路石裂了,立马叫人修;树倒了,上前扶起。他说:“矿区生态环境很脆弱,后期对树木管护很重要,否则易前功尽弃。”

“五园”模式 增绿增收

针对矿山的不同情况,大田县还因地施策,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园”模式,将废弃矿山规划整治为公园、家园、田园、工业园和物流园。  

在银顶格——川石矿区一个由排土场改建成的公园里,记者看到,这里种着茶树、竹柏、桂花、红叶石楠等树种,并建有六角亭、休闲长郎、步行道等休闲设施,已成为村民游玩健身的好去处。

据介绍,目前,银顶格——川石500多亩矿区已改造成集“采矿——选矿(低品位矿综合利用)——冶炼——铸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实现增收;通过整合不具备复垦条件的区域,实施重点部位种植林草等工程,平整土地160多亩,逐步将矿区改造成多金属矿产品交易的“物流园”,目前初具雏形;对十八湾、小佳洋、骏原工贸、刺盂及后洋上孟、银顶格崩岩山等矿点具备复垦条件的区域采取回填平整、边沟整治等方式,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增加了耕地300多亩。 

通过5年时间的治理,如今,大田县不仅扭转了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不利局面,还实现“矿区增绿、县里增地、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截至今年8月,全县共治理废弃矿山5000多亩,新增林地2590亩,新增耕地300亩,同步建设矿山公园面积80亩,周边近千名群众受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用沉重的代价印证的真理,一定要铭记。”望着远处的青山,老丁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后我会带领村民办农家乐,搞乡村游,腰包还会鼓起来的。”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