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我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岗,这就是敬业。我希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余城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余城,自2009年7月本科毕业进入省地质测绘院工作以来,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测绘工作,先后获得“福建省金牌工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省地质 测绘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今年4月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踏遍八闽屡建功
自参加工作以来,余城始终奋战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啃最难啃的业务,提交了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
2014年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全面铺开,作为七家实施单位之一,省地质测绘院承接了近三分一的项目,余城所带领的团队负责古田、周宁两县的普查工作。普查期刚好遇到梅雨季节,由于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他每天6点开始核查外业图斑,遇到下雨还打着雨伞用平板采集数据,晚上回到驻地处理内业图斑。就这样克服恶劣天气,放弃双休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普查工作。
8年来,他所带的团队先后完成了数十个省重点数字化测图、国情普查及国土调查项目,其中参与完成的“龙海市城市及周边地区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学会铜奖,“宁德市中心城区及拓展区域大比例尺全数字化测图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银奖。不仅为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为海西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测绘产品。
转型升级练技能
当前,省地质测绘院正处在从传统测绘行业向地理信息行业转型升级阶段。余城深知不进则退,在努力完成工作之余,特别注重自身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并在工作中勤学好问、虚心请教、善于钻研。他主持完成了“数字古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泉州市数字城管部件普查及建库等多项转型期的关键任务,为单位成功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6年9月,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地矿局联合举办“中国梦劳动美”福建省地质职工地图与空间职业技能竞赛,余城刚开始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感觉竞赛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生产所熟悉的地形图修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然而到10月竞赛官方培训开始,当看到培训名单以及与各兄弟单位参赛者相互交流时,他意识到了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单位与单位的较量。而此时他的队友因为生产任务繁重还远在云南,连竞赛培训都未参加。缺少了队友的配合,他利用周末时间消化竞赛文件,海补理论知识。在离竞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分院党总支书记林建平给参赛队员做赛前动员,鼓励他们“为荣誉而战”,这五个字深深地刻入他的脑海。后来他与队友顺利“会师”,才开始了系统训练。由于白天要忙于日常工作,他和队友一起搬到集体宿舍,抓紧每分每秒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2月正式比赛中,他们力拔头筹,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忠诚事业谋发展
“先整体,后局部”是控制网的布网原则,这种原则也始终贯穿在测绘团队当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余成总是从大局出发,在他带领下,整个团队形成讲团结、乐奉献的“战斗”集体。他常看到,有的人在测量时全身湿透,即使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也毫无怨言;有的甚至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也要先把工作完成。余城介绍说,2010年为了应对国土资源部检查材料,整个班组干到大年三十才回去,正月初二统一开工。在别人阖家团聚的日子,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集体、为了早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集体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集体智慧来推动。”余城说,参加工作以来,常致力于促进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每一次技术改进或创新,他都及时与同事分享,积极开展“传帮带”。对于团队成员,尽心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不管是对转工种的成员,还是新进来的应届毕业生,他都耐心地分析每个人的特点,坚持采用最适合的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几年来,他先后带出了30多名业务骨干,其中13人担任了生产作业组长,4人成为项目负责人。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日新月异,近几年,第三代信息测绘兴起。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渐渐成熟,且应用广泛,而他们团队日常工作还是采用传统的作业模式。为了弥补短板、增加竞争力,他以个人名义参加无人机培训班,并采购了大疆无人机基础版,用于团队的学习及研究,带动团队及身边的人,提高创新意识,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