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搬迁户赞搬迁

2016-12-30 09:17:14

■ 本报记者齐培松 通讯员 涂晓扬

12月8日,记者与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干部涂晓扬一起来到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地质灾害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顺着《幸福家园》小区的道路走到《枣兴小区》3号楼前,刚巧碰见了准备出门办事的地质灾害搬迁户张金发夫妇。“我们是专程来采访地质灾害搬迁后,村民生活、生产情况的。”知悉记者来意后,张金发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里坐一坐。

张金发一家的新房就安置在《枣兴小区》3号楼二层。我们走进新房,只见明亮的客厅装饰简洁,电视机、沙发、茶几摆放合理。张金发边忙着给我们泡茶,边和我们谈起他们家搬迁后的变化。

张金发一家原是德化县南埕镇枣坑村村民。听同行的德化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干部陈文朗介绍,枣坑村一带原是一处古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2007年8月,由于受超强热带风暴“圣帕”的影响,枣坑村一带连续强降雨,地表松散土达到饱和状态,滑坡体负载加大,不稳定状态加剧,局部滑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该滑坡体周界范围约2万平方米,受地质灾害威胁村民115户389人。张金发家就是其中一户村民。险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门协助镇、村及时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德化县决定在三班镇蔡径村建设地质灾害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枣坑村78户村民;在浔中镇后所村建设地质灾害搬迁集中安置点,再安置37户枣坑村村民。

“因受地质灾害威胁,我们家搬迁到三班镇蔡径村集中安置点——《枣兴小区》居住。搬迁前,枣坑村发生地表裂缝,有的房屋后山坡发生坍塌,地质专家现场调查后确定有滑坡的危险。我们家原来的房子是木头结构,盖好有80多年了,还紧靠陡坡。每遇到刮风下雨的晚上,我都不敢睡熟,总害怕后山坡的泥土会滑下来。真的感谢政府的关心和安置,我们家于2010年春节前夕搬迁入住《枣兴小区》的新居,再也不用担心滑坡的危险了!”说到搬迁,张金发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好客的女主人——张金发的妻子陈秋莲领着我们参观了新居,三房两厅,还有厨房、卫生间。“以前在枣坑村,我们家才有1间10多平方米的房屋当卧室,厨房是兄弟几家共用,厕所是建在离住房百米之外的地方;两个孩子长大了,只好向邻近的堂叔借房屋居住。搬迁后,居住的环境和条件都明显改善了,交通便利了,做工也方便,小区离县城不到3公里。”说到搬迁后的变化,张金发接着说:“原来住在枣坑村离县城有50公里,村里没有通班车,外出山路不好走,生病就医很不方便。以前我们夫妻出去做工都是坐别人的拖拉机进城的。”

听介绍,张金发夫妻有一手铝合金门窗加工制作和安装的手艺,搬迁前每月约有2000多元的收入;现在夫妻俩在《枣兴小区》附近租了一间店面,专门加工制作铝合金门窗,去年还买了部小汽车用来谈接铝合金门窗加工业务;每月平均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比搬迁前翻了一番多。说到开汽车接业务,张金发招呼我们走到凉台,“就是那辆日产轩逸,花了近12万元;有车了,出去比较方便。” 张金发指着停在一楼车库前的黑色小轿车说道。“我们女儿中专毕业了,在德化县城东开发区从事电商客服工作,每月工作2000多元,儿子在县城读初中,现在生活比搬迁前好多了。”陈秋莲笑着介绍说。

张金发一家搬迁后可喜的变化真让记者由衷高兴;坚信他们家的变化就是枣坑村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后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