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阳光普照向阳村

2014-05-08 16:13:00

阳春四月,记者来到宁德市采访。听蕉城区地质矿产局林朱发局长介绍,该区蕉北向阳村,因地质灾害全村从山上搬迁到山下后,村民远离了地质灾害威胁,而且告别了“五难”;家家住上新楼房,户户生活奔小康 。记者揣着好奇,带上祝愿,随同到搬迁安置点回访的林朱发一行,专程前往向阳畲族新村。

坐车从市中心出发,才十几分钟就来到建在金溪溪畔的向阳畲族新村。新村背靠镜台山,面临金溪,三层高的联体房错落有致。走进村里,只见环境整洁,人们满面喜色,停在屋前的几部小轿车格外显眼。

 蕉城区地矿局地环股阮光华股长介绍说,向阳畲族新村原名向阳村,位于镜台山北面,三面环山,全村58户198口人,是蕉北街道办事处碧山社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自然村;村里人世代居住在镜台山上,仅有一条只能行人不能行车的曲折山路连通外面的世界。过去,这个村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依山削坡而建;村落山坡土体均为残积黏性土,含砂量少,吸水后极易饱和和软化,遇强降雨易发生崩塌。2008年受“圣帕”台风强降雨影响,向阳村发生5处崩塌地质灾害,并出现多处斜坡崩塌隐患点,许多房屋出现裂缝。区地矿局组织地勘单位专家现场勘测鉴定后,建议全村搬迁。

  向阳村村民小组长余根兴边走边说,为解除地质灾害隐患,保护畲族村民的安全,区政府将向阳村列入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整体搬迁和造福工程全村搬迁项目,并选址金溪溪畔本村集体土地作为安置点,命名为“向阳畲族新村”。 新村建设经有关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4座一排或5座一排的联体房,门前统一,层高三层半,坡顶屋,每座宽8米、深11米、面积88平方米,前后排间距6至8米,采光通风良好。

在新村第二排联体房前,一位穿着红花衣服、30多岁的妇女,微笑着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坐一坐、喝杯茶。“她叫王雅妹,丈夫叫兰华兵,前面2号门牌的就是她的家。”余根兴介绍说。兰华兵、王雅妹的新房共有三层半,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左右墙上挂满了大红的“寿”字条幅。王雅妹笑着说:“奶奶九十大寿了!”“现在我们的房子比搬迁前的好得多了!”讲起原来的旧房,王雅妹还心有余悸。“以前我们的家建在山边,屋后以山坡为墙,五六个人就挤在60多平方的屋里。每年一到刮风下大雨,大家都没法睡安稳觉,就要撤离到山下的避灾点居住。有一次下大雨,山后一块大石头滚落到后屋里,万幸当时公公婆婆不在屋里,好险啊!生活也实在不方便,小孩上小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背的书包又重,真的很心疼!难怪以前女孩不愿嫁到向阳村。”

碧山社区书记谢雪香接着王雅妹的话说,以前的向阳村存在“五难”:一是娶媳难,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外面的姑娘不愿嫁给向阳青年;二是看病难,没有村卫生所;三是生育难,产妇若遇生产都得用担架抬着下山;四是就学难,儿童就学于蕉城第二中心小学,中午带饭在学校就餐,早晚爬山越岭走两趟,小一点的孩子还要父母背着上山回家;五是生存难,基础设施落后,无水、无电,生产难发展。完成了整村搬迁后,这“五难”终于成了历史。“历经4年努力,现已建成4户一体或5户一体的联体楼房52座,并完成了雨污排放管道及新村内路面硬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按有关政策规定,搬迁户每人获得政府发放的造福工程补助金2500元;另外,受地质灾害威胁搬迁每户补助5000元,少数民族每人还可额外获得600元补助。搬迁补助款直接发到搬迁户专用存折上。”余根兴如数家珍补充说。

说到补助,兰华兵连忙到楼上拿出福建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活期储蓄存折,翻开指给林朱发局长看。据介绍,5000元,2013年发到的,补助款都盖房子了。”“现在蕉城市区商品房每平方米要8000多元,就按新村附近解困房的房价计算,这样一栋楼房的价值要超过百万了。余根兴接着说,现在娶媳妇不难了,搬到新村后,村里已有7个男青年结婚了! 说着在场的人都开心地笑了。笑声里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满满的信心。我们饮着清茶,滴滴都甜在心头。

 将要离开向阳畲族新村时,余根兴拉着记者的手,来到金溪溪畔,指着竖在村头的石碑感激地说,碑上刻着我们村搬迁建设的过程,铭记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土地、地矿等部门的支持。我详阅碑上的简介,“喜迁新居安居乐业,造福子孙万代兴隆”,碑文最后这16个字最令我难忘,它凸显了造福工程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凝聚着向阳畲族新村人们对小康生活的向往。记者满怀喜悦,在心里真诚地祈祝:“畲族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幸福梦一定会实现!”  齐培松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