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为建设新福建多作奉献——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讲奉献、比贡献”活动先进个人事迹简介

2016-11-03 15:24:59

前:

10月18日,来自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系统一线的4位党员在该局举办的“讲奉献、比贡献”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分别作了“为防灾减灾奉献力量”“以平凡凝萃热爱”“奉献无悔青春”“在青藏高原上印下福建地测足迹”等先进事迹报告。

这4位作先进事迹报告的党员分别是:曾被省委授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防抗特大暴雨洪水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称号的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饶如龙;曾在全省地质职工找矿职业技能竞赛上夺得第一名、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工程师王芳华;曾被团省委授予“福建省青年职工能手”、荣获“福建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的省闽东南地质大队工程师朱晓星;被省地矿局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省地质测绘院的工程师郑斯见。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原来有5位一线党员作先进事迹报告,其中曾获“厦门市劳动模范”荣誉的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李德海高级工程师,因赶往外地参加项目投标未能到场。

省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旭在报告会前会见了饶如龙、王芳华、朱晓星、郑斯见,称赞他们立足岗位“讲奉献、比贡献”,为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并勉励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出表率。

据悉,从今年7月起,省地矿局在局系统开展党员“讲奉献、比贡献”活动,作为该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自选动作”,举办“讲奉献、比贡献”先进事迹报告会即为其中最重要活动之一。本版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简介,以此引导广大党员向“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看齐,做合格共产党员,在建设新福建中再立新功。

 

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饶如龙

为防灾减灾奉献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每年汛期我省时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身为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的饶如龙,每当接到地质灾害应急通知就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地质灾害应急现场。

今年5月8日5:00左右,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池潭突发泥石流,饶如龙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现场调查。在接到省国土资源厅赴泰宁全面调查灾害成因的要求后,在其他应急调查专家团队都无法到达沟谷顶部调查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决定带着设备攀爬到沟谷顶部调查,寻找可能导至堰塞证据,连续4天冒着骄阳对芦庵沟主沟谷反复几次踏勘、对周边支沟及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一条一条断面详细记录,查明了周围地质环境条件,访问了有关当事人及当地老人,还去县政协查找有关史料,为泥石流成因分析取得了扎实可靠第一手资料;同时加班加点进行资料整理,综合分析,大胆论证,在最短时间内编制提交了《泰宁池潭“2016.5.8芦庵沟泥石流”调查报告》,对泥石流成因进行客观分析,证据充分,图文并茂,后作为省政府专家组主要采纳依据,获得省国土厅认可及表扬。

7月9日,受今年1号台风“尼伯特”影响,我省闽清、永泰等县发生历史罕见短时强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灾情是近年来罕有的,涉及面较广,人员伤亡较大,灾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缺水断电。发生地质灾害的村居,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路陡道弯,沿路崩滑现象常见,交通不便且隐患重重。作为应急组成员,饶如龙和同事们分赴坂东镇、三溪乡、塔庄镇、省璜镇等7个重灾乡镇开展调查工作。在野外,他中午没有休息,冒着38度的高温坚持工作,有时为了核实地灾点房后山坡上的裂缝,上下攀爬几十分钟是常有的事。傍晚回到福州,还要整理好当天信息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多。应急小组成员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直至7月30日,共出动42人次,调查核实地灾点400处,建点124处,逐点提出简易降险、异地搬迁及工程治理处理建议,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许。

灾情在哪里,他便出现在哪里。2010年6月,南平市延平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他和同事们经过详细勘查,成功预报了6月24日南平火车南站旁侧红桃山突发滑坡,避免了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2015年5月18日,闽西宁化、清流等县遭“超百年一遇”特大暴雨,他主动请缨,对两县17个乡镇开展了应急调查工作。2015年8月8日,“苏迪罗”台风正面登陆我省,他赶往政和县、屏南县、蕉城区开展突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2015年5月还受东南卫视邀请,饶如龙作为地灾防治专家现场为观众答疑解惑,普及防灾知识。

饶如龙从1996年起专攻地质灾害防治,2008年获国土资源部汶川抗震救灾地灾应急排查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防抗特大暴雨洪水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被省委授予“2010-201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于2011获得省地质学会“地质科技金锤奖”。

作为一名具有18年党龄的普通党员,饶如龙把每一次参与重大地灾应急事件,看作一次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机会。他说,应急排查工作虽然艰辛,但也无尚光荣。从事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为灾区人民群众消除隐患,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内心是无比高兴。

 

省地质测绘院郑斯见

在青藏高原上印下足迹

   

2007年,郑斯见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部门主任、分院院长。

“当组织上需要的时候,主动承担急、难、重工作任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才能不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合格党员的本色。”曾被省地矿局机关党委授予“局直机关优秀党员”称号的郑期见这样说,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

2015年7月,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中标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项目。为了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该中心决定着手筹建青海分院。由于曾参与了该项目合同谈判及2012年的时候在青海负责过一个县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郑斯见担任青海分院院长,面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干燥多风沙的气候,民族习俗、生活饮食差异,以及无法就近照顾家庭的困难,他带领团队踏上离福州200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为当地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郑斯见带领的青海分院团队所工作的项目区海西州以高山戈壁荒漠的地貌为主,海拔从2800米到4300米,基本上都在3000米以上,遇上体力活和快步走就开始喘。项目区所在的海西州面积是福建省的三倍左右,地域大,项目区最远的茫崖、冷湖,距离省会西宁市1400多公里,单程坐车需要整整两天时间,在路上奔波时间特别长,也特别累。他和同事们每个月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强紫外线下开展野外作业,一天下来基本都晒伤。特别是当地气候干燥,项目区空气湿度只有百分二十,每天起来鼻子里都是血丝。从福建沿海到此地工作的郑斯见和他的团队成员,就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个项目,目前他们正在开展的还有40多个项目。

2015年底,青海分院承接当地基本农田举证工作和配合国土局开展土地年度变更调查,要求他们在今年1月底完成。恰遇上当地最冷的12月、1月,不得不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开展野外工作,冻到图纸都不好打开,腾出手拍照取证,手机相机都经常没有反应,只能捂着拍个照片就迅速放到衣服内层。举证外业调查路程遥远,每天都需要500公里以上的往返路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交出了令业主满意的“答卷”。

今年刚过完春节,郑斯见就接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通知,需要分院协助准备国土资源相关材料。郑斯见与同事们为此提前结束原定的假期,第一时间带领分院全体成员进驻项目区,发挥“5+2、白加黑”的精神,加班加点整理准备督察材料,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分院党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攻坚克难,采取分工负责方式,加快了规划调整上报评审进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当地领导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深受地方领导的称赞。通过这件事,不仅增强了党小组全体党员的凝聚力,发挥了党小组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青海分院创造了近200万元的产值。

 

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王芳华

以平凡凝萃热爱

 

王芳华参加工作十年来,先后参加了光泽县羊角尖铅锌多金属矿详查、建瓯—南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等十余个项目野外地质工作,先后主持了建阳市井后矿区钼矿普查、仑尾矿区钨矿普查等多个矿产项目工作,平均每年在野外工作半年以上,最长的达9个多月。

2012年,在担任建阳仑尾钨矿普查项目负责期间,王芳华同项目组其他成员通过对矿区的地质体及构造重新厘定,对矿区控矿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精心布设了6个钻孔,全部见矿,其中1个钻孔圈出13条工业钨矿体,矿体视厚度累计达274.21米,真厚度累计达115.85米,单层矿体真厚度就达40.69米。全区共圈出矿体38条,对其中四条规模较大的矿体资源量进行了初步预估算,求得钨资源量5万多吨,达到大型规模。由于成果突出,引起国土资源部的重视。2012年10月,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杜清坤、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专家黄崇轲等一行十余人亲临矿区指导,在听取了项目进展及找矿成果汇报后,肯定了项目组的找矿成绩,并表扬了他们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

2015年5-6月,王芳华全面负责两个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招标及标书编写工作。面对重重困难,他组织了七八名地质人员编写标书,经过连续一个月的工作,两个项目共6份标书(共400多页,超过二十五万字,含大图十几张、插图几十张)终于成型定稿,在省地矿局组织的初审中获得好评,尤其是商务标,得到了余朝具等专家“最好”的口头评价。参与了这次标书编写的几位年轻人都说,这一个多月虽然很辛苦,但不管从技术水平上还是组织能力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值得。

2014年8月,王芳华接受单位委派到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挂职时,小孩出生刚满两个月,妻子孩子都需要照顾。为了不影响挂职工作,他动员妻子带着孩子一起从福州来到永安。他到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挂职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以往所学的技术和经验与技术人员分享、交流。在准备参加全省地质职工第三届找矿职业技能竞赛时,他接下对参赛队员进行培训任务的第二天,就和同事去选剖面“练兵”。回到队部又带病加班完成了一个近百页的培训课件,在周日下午召集地勘部的年轻技术人员进行室内实测剖面培训,紧接着进行现场分组实地培训。功夫不负苦心人,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代表队在参赛中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他夺得个人第一名,还有一位队员取得了个人第五名。

王芳华在从事地质工作中很“较真”。2008年在光泽茶山的一个矿区做调查工作,有一个宽约一公里、高有近百米的陡壁,陡壁上刚好有一条对矿区重要的断层通过。为了把这个陡壁上的填图路线做实,他上上下下三四次攀爬这个陡壁。正是这股认真劲,他在矿区古火山口附近发现了2条厚度大品位高的银矿体,为矿区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了依据。

面对“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王芳华显得很低调。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分享成长历程,他说:“吃苦耐劳,是我的洪荒之力;精益求精,是我的追求之道;带头争先,是我的做事铭言;热爱地质,是我的事业情怀。”

 

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朱晓星

奉献无悔青春

 

朱晓星是我省地矿系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中为数不多的女地质队员之一。她2011年7月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到省闽东南地质大队工作,报到第二天即“出野外”,至今仍在野外从事地质灾害应急等广义地质工作。

2015年12月,她作为泉州市某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修复方案项目负责人之一。为了在2016年1月中旬能够提交供审稿,她连着一个多月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元旦也在加班加点,实在累了困了就趴在桌上小眯一会,定个闹钟,15分钟,闹铃一响,又接着继续奋战,完成了大量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和取样测试、实验室试验检测、综合分析整理、报告编制。其中,在她负责试验部分,为了能在达到修复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工程造价,试验药剂的用量要极其准确,药剂量是2%还是5%,这细微的差别对整个工程造价会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差别。为此,她对几十篇文献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很多仪器都只能放在地上,经常要弯腰或蹲在地上处理土样、进行试验,一干就是一天。但她看着受污染的土壤经过自己的试验,能得以恢复“干净”,再多的苦累都抛之脑后,所提交的方案报告在评审会上,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今年9月中旬以来,我省连续遭受“莫兰蒂”、“鲇鱼”台风正面袭击,持续暴雨使地质灾害频发,险情不断。朱晓星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野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现场,为德化县、永春县排查了400多处的地灾隐患点。她原定国庆节假期回老家陪陪年迈父母,当获悉永春县东平镇冷水村滑坡地质灾害点发现新裂缝的危急情况时,主动请缨前往抢险救灾。10月1日,朱晓星与同事赶到现场,通过排查,发现滑坡裂缝持续增大,认为该点随时可能出现重大险情,预计滑坡体总方量15万立方米,威胁到当地13座民房以及306省道过往车辆的安全。于是她建议立刻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安排人员转移与警戒,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省道受威胁路段进行交通管制等,设置9个监测点,在现场进行持续观测。10月2日约有2万立方米土质滑坡体下滑,覆盖省道部分路面,由于预警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作为闽东南队唯一一名工作在野外一线的女同志,朱晓星从不要求特殊待遇,差别对待,将自己和男同事一视同仁,甚至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2012年底,她怀孕时正在做应急水源地的补充调查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一直没和领导说,忍着怀孕早期的不适反应,坚持野外一线工作。她怀孕4个多月,仍背着地质包,拿着地质锤,和同事一起在惠安野外做调查。野外调查结束后,才和领导说明情况,转入室内做资料整理工作,直到生育的前一天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生完小孩、休完产假后,又立刻返回工作岗位。

在2015年举办的全省地质职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职业技能竞赛上,她与众多的男选手同场竞技,夺得个人第四名,并因此获得“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此前她还被评为“福建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如今,她不忘初心,继续战斗在地质工作第一线,尽最大努力默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李德海

执于敬业 乐于奉献

 

李德海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18年来,先后参与或直接负责完成了厦门市的工民建、市政、公路、铁路、码头等勘察项目300余项。他从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聘用职工干起,第五年考取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证书,第七年成为单位事业编制的正式职工,从年轻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专门负责单位财政投融资项目招投标与中标后实施工作的院中心勘察室主任。

在厦门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工程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建设周期最长的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勘察中,李德海组织院中心勘察室人员“为荣誉而战”,共计承担4条线5个标段的勘察任务,累计合同金额达4500万元。2011年国庆节前后,业主要求20天完成地铁1号线试验段在交通要道和繁华商业区占道1.6公里的勘察任务,李德海组织21台机械设备进场施工,并放弃国庆节放假时间,坚守在施工现场。经过18个工作日紧张、有序施工,按时高质量完成了轨道交通地质勘察任务,受到项目主管部门的赞扬。

2011年,省厦门工程勘察院承接了厦航航站楼工程勘察项目,其建设工程场地位于厦门岛东北角,场地原始地貌属港湾滩涂潮间带,属填海造地工程,上部松软土层厚度大,均属软弱地基,基岩埋藏很深,且起伏变化大,水文条件也较为复杂。在这样一个复杂条件下,面对这一意义大、起点高、时间紧的工程项目,推荐高效、经济、合理的桩型、地基处理方案及基坑支护与地下水处治问题均是本次勘察重点和难点。李德海通过精心勘察、精心分析创造性提出桩基选型采用大型锤击沉管灌注桩以强风化作为持力层,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节约造价,且缩短工期,后经组织专家论证,该方案获得全体通过;通过临海工程水文地质勘查,研究海水与场地地下水水力联系、补给条件和涨退潮时地下水压力等情况,并依据勘察过程水文地质试验取得的基础数据和工程地质条件,推荐采用放坡开挖结合坡面防护处理,地下水采用井管降水的基坑围护方案最终获得认可和实施,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案相当成功。上述各方案均为业主及设计单位所采纳和顺利实施,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勘察质量安全事故,为项目建设节约了工程造价,并缩短了工期。据业主估算,该项目采用大直径锤击沉管灌注桩比较初设的冲钻孔桩方案节约至少30%的基础造价,缩短工期约8个月。

在李德海的带领下,院中心勘察室先后承担了全省最大的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厦门轨道交通工程、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软件园三期工程、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中储粮厦门直属库搬迁安置重建项目等一大批省、市重点建设或急难险重项目的地质勘察任务,所承担的“厦门洪文居住区瑞丽花园”“厦门海关业务楼”项目获得省优秀勘察一等奖,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美丽厦门建设、为厦院地矿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团队领头人,人才培养也是李德海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通过科室例会集中学习、案例分析或个别辅导等手段,结合组员自身创新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心勘察室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勘察室也迅速成长为一个团结、奋进、优秀的集体,并成为一支素质过硬、能挑重担、敢打硬仗的院骨干力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李德海的带领下,院中心勘察室被厦门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李德海先后9个年度获评单位“先进工作者”,两次获评单位“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获评“福建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荣获“厦门市2011-2013年度劳动模范”称号。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