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老矿区荒山播绿的父子俩

2016-06-16 15:19:46

 

走进昔日华东地区铅锌第一大矿区的尤溪县梅仙镇,当地的干部群众说起全身心投入老矿区荒山植绿、兴绿的“老黄牛”林上昌以及创建绿色山庄的“好后生”林高春这对父子,无不称赞他们是“老矿区荒山播绿的父子俩”。父子二人潜心老矿区垦荒播绿,栽种珍贵黄楠木6万多株,创建了福建乃至全国少有的楠木科普示范园和梅仙高春家庭农场,既显现出了经济效益,又绿化了矿区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别样的绿色财富。

梅仙镇曾经以铅锌矿开采加工和白石粉、白石米生产远近闻名,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等压力。因开采矿石、堆放矿渣等,矿区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

1995年,林上昌退休回乡看到这样的环境,忧心忡忡。也就在那年,他自筹资金,把老矿区的荒山租赁承包了下来,每天起早贪黑,开始了老矿区垦荒植树造林的历程。

每当别人问起他绿化老矿区荒山的动力,他总是这么回答:“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我虽然退休了,但还能干得动,要让老矿区重新披上绿装。”

要垦荒,得先培育好苗木。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掌握的绿化苗木培育技术,专门开辟了苗圃地,把苗木当菜种,严把种苗关、栽植关和管理关,精心做好苗木管理工作,科学培育2万多株珍贵树种黄楠木苗、2万多株乡土树种杉木苗,成活率达96%,这也成了当地植树造林的抢手苗木。

多年来,他在老矿区300多亩荒山上种下的6万多株黄楠木,成活率达98%,还先后在矿区的荒地上科学种植绿竹、杉木180多亩,还有杨梅、板栗等果树630株。辛勤与执著的耕耘,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变成了“绿色银行”。

他的儿子林高春,以前一直从事白石粉、白石米生产并参与开矿。父亲常年不辞劳苦,躬耕山林,垦荒播绿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加上前几年自己也参与开矿,给生态造成了破坏,心中也有着一份愧疚。

“看到家乡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绿化家园,责无旁贷。”林高春说。2011年,他通过流转的方式,租赁承包3000多亩荒山荒地,成立了“尤溪县高春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转行参与整治矿区“青山挂白”,造林绿化的工作,并投资创建了“梅仙高春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经济。

6年来,林高春子承父业,在老矿区狮公山上科学栽植黄楠木4万多株、罗汉松500多株、桂花树200多株、香樟200多株、杉木7万多株、松树1万多株,还培育桂花树苗、罗汉松树苗2万多株,用于农场的造林绿化;并设计制作科普知识宣传牌,增加农场的含金量。

在山下,林高春因地制宜,开了4口鱼塘,面积2万平方米,放养草鱼;山田里养田螺、养鸭等;林下养鸡,走出了一条适合实际的林下经济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极大拓展了农村家庭农场经济发展空间。

“在荒山上植树造林,虽一时看不到收益,但给下一代留下的是一份宝贵的绿色财产。”林高春笑着说。

山还是那片山,如今变绿了。6年来,林高春和父亲一样,在昔日杂草丛生,乱石遍地,一片荒芜的老矿区里科学“种”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科学普及的新去处,也成为尤溪生态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